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汉书》这样评述中国古代某位君主,“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位君主是
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隋文帝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探索革命道路中撰写了许多重要著作,对以下著作及其内容的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神圣家族》马恩合作的
B.《共产党宣言》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史前史
D.《伟大的创举》一文称颂了工人们的首创精神
2020-09-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道:“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4 .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性体系平稳过渡……使最小、最无足轻重的成员国也感到它们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材料评述的是
A.雅尔塔体系B.一战后的国际联盟
C.当代的联合国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③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④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6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年德国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法国人把巴黎和会的会址不仅选在了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还选择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所讨论的事情却是如何惩罚德国。法国人,再一次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雪耻对德国人进行打击。
材料二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会议1月1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对法国人来说是在雪耻。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2016-11-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下列对凯末尔国家主义经济体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它是凯末尔政府“以苏俄为师”的直接产物
②该体制的突出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③它使土耳其成为当时工业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④它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0-05-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   1941年6月15日,丘吉尔电告岁斯福总统:“根据我能从各方面获得的消息,其中并有最可靠的消息,德国看来即将大举进攻俄国.如果这场新战争爆发,我们当然要遵循希特勒乃是我们必须击败的敌人这项原则,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罗斯福通过美国大使怀南特口头答复说,如果德国进攻俄国,他会立即公开支持。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次日,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欧战停止之日,即希特勒进犯美洲之时”,并宣布“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尽办给予俄国一切援助”。美国在战争期间向苏联提供了价值近6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和军火弹药,共计1.5万架飞机、7000辆坦克、52000辆军用吉普车和300000辆卡车。此外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通讯器材,其中包括420000部军用电话和足够绕地球50多圈的电话线。为了让苏军度过寒冬,美国向苏军提供了1500万双军用皮靴和6300万码的毛织衣料。斯大林曾说:“美国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作为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大大促进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的战争顺利结束。”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援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2020-03-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施琅为郑芝龙、郑成功部将,降清后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反对清政府的迁界禁海政策,指出这一政策不合于“天下一统”,又影响财政收入,应尽快“讨平台湾”,“百姓得享升平,国家获增饷税”。施琅上任以后,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全心筹措征台计划。他于康熙22年(1683年)6月中旬,率清军大举进政,很快占领澎湖,一部分郑军官兵投降,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结果,清军不费兵卒地抵达台湾。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

——据王宏志《略论爱国将领施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主持完成统一台湾大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的历史功绩。
2019-03-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吉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一   九八O年版《辞海》“清世宗”条,讲到雍正帝历史的要点是:“以阴谋取得帝位”;(二)“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弟”,害死允撰、允糖;(三)“康熙的亲信多遭贬斥,”(四)杀戮隆科多、年羹尧;(五)改变康熙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笼络政策,屡兴文字狱;(六)“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七)建立军机处,取消诸王对下五旗军队的统帅权,加强君主专制;(八)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九)推行改土归流措施;(十)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镇压准噶尔贵族袭扰;;(十一)与俄国汀立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把雍正改革放到雍正帝全部历史中去分析,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雍正史中有些历史疑案,因资料不足难于论定。此外,受当时政治的影响颇大,如在清朝,不满意雍正帝的人多不敢公开、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通过批评模范督抚田文镜,曲折地表示对雍正政治的否定。民国初年反清排满,丑化清朝皇帝,人们更是津津乐道雍正帝的伦理道德,至于他的改革业绩当然不会成为议论的主题。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发展,雍正帝的改革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随之而增多。

——顾真《对雍正帝改革的评论的再评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辞海》对雍正帝评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雍正帝评论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