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积极倡导科举以经义取士,并把《孟子》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以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照宁四年二月,王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礼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子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又”。“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象,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意义。
2020-12-23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时期,东南各地陆续出现类似里甲银制度的改革。如天顺年间浙江的“均平银”(又称“甲首钱”),成化年间广东的“均平银”,成化、弘治之际福建的“纲银”法,正德以前江西出现的“板榜银”以及行于南直隶各府的“直日银”,等等。这些改革虽名称各异,但有其共同点:一是将原来由里甲承担的力役部分摊于田地,折银征收;二是官府征银后雇人应役,并支应上供物料及里甲多种支费;三是里甲人户除里长依然应役外,其余甲首不再应役。广东名儒陈献章有诗赞新会知县丁积的“均平钱”法:“长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终岁不到衙。”甲首终岁不到衙,这意味着里甲改革,通过征收白银,使全国约有10%的甲首即普通农户从十年一轮的正役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里甲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甲银改革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