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以关心民生、救民于水火的儒者风范立身行事,奉行“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准则。他贯通古今,多结合近世国情,论史谈政,“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多次讲到“信史”的问题,认为撰史,要“信则书之,疑则阙之”。他引用宋人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论证问题时,引用资料非常丰富,“博赡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论:“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摘编自周文玖《顾炎武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的史学贡献。
2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据此可知
A.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B.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C.文化界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D.人们对局势发展持负面态度
2022-06-01更新 | 1371次组卷 | 1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德意志帝国随着一战战败而崩溃,之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议会制民主共和国,但只存在了十三、四年,有学者认为,议会民主制危机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党派斗争,而在于没有改变旧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据此,该学者认为魏玛共和国
A.延续了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传统
B.避免了政党斗争造成的政治动荡
C.实际上是德国垄断资本主义专政
D.为二战后德国政体建设提供借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中山陵是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范本,具体而微地见证了公共记忆和国族认同的生成过程、构造机制。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际,国民党人借助墓葬政治的途径,努力将中山陵构造为一个政治象征符号,让它承载起有关孙中山形象的选择性记忆,以及新生“党治国家”之下历史记忆的内核。与此同时,国民党人通过组织途径,持续开展集体谒陵活动,使“中山陵”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和记忆规训之下,以“孙中山”“国民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核心记忆,在国人公共记忆中的主流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尤为重要的是,中山陵还被打造成为一处重要的景观空间,与市民休闲生活乃至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亦帮助南京确立起民国时期的核心都市地位。在此过程中,象征符号和仪式规训的内涵逐渐隐身于幕后,原先由国民党人主导建构的关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记忆,逐渐转化为一种嵌入日常生活深处的公共记忆。通过观光游览行为的普及,随着自然而然“习得”过程的展开,不仅增加了对“地方名胜”中山陵的了解,也使游客开始对“民族伟人”“孙中山”产生印象,播下了国族记忆的种子。以至于时光流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山陵依然能够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

——摘编自李恭忠《“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以中山陵为案例的探讨》


(1)据材料,指出国民政府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的“海禁”政策源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六世纪以后,东南沿海居民的海上走私贸易活动开始频繁发生,尤其是走私分子与沿海豪势相勾结的集团化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嘉靖三十一年,江、浙、闽、粤数省沿海发生大规模海盗抢劫和烧杀事件,史称“嘉靖倭乱”。面对“嘉靖倭乱”,明朝几乎动员了全国的力量,直至嘉靖四十三年才将这场动乱平定。隆庆元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当时,中国商船在东洋的主要航行目的地是吕宋岛上的马尼拉港。这样一来,中国商品不仅可以运往东南亚各港口,还可以通过西方人建立的海上新航线,从东南亚港口转运到欧洲和拉丁美洲港口。有人测算,晚明流入中国的白银,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从而为明代货币白银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隆庆开海”的积极作用。
2022-05-22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1)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娄敬,齐人。汉五年(前202年),到陇西戍守边塞,行至洛阳,正巧刘邦在这里。娄敬褐衣见刘邦,建议刘邦放弃洛阳、徙都关中,他说:“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深得百姓拥护……而陛下起于丰沛,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百姓肝脑涂地,父子暴骨郊野,不可胜数,哭声未绝,伤者未起,欲与周比隆,窃以为汉与周不同。”他进一步指出:洛阳无险可守,“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至于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刘邦问群臣,群臣因都是东方人,故都说洛阳便。张良驳斥了群臣意见,同意娄敬的看法。刘邦当日便起驾,徙都关中。娄敬以建议徙都关中有功,赐姓刘,拜为郎中。

——据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娄敬建议徙都关中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娄敬建议徙都关中的思想。
8 . 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起因,有以下几条史料,据此可知
来源内容
朝鲜政府内务部
(1950年06月25日)
“南朝鲜伪政权的所谓国防军,于6月25日拂晓,在整个三八线地区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开始了出其不意的进攻……现在共和国警备队正开展激烈的防御战来抵抗敌人。”
苏联政府给美国政府的照会(1950年06月27日)“根据苏联政府所证实的事实,朝鲜爆发的事件,是由南朝鲜当局的军队向朝鲜的边境地区进攻而挑起来的,所以这一事件的责任是南朝鲜当局和背后支持它的人。”
美国驻韩国大使馆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1950年06月25日)“据南韩军队报告,朝鲜部队今天凌晨向大韩民国领域的好几个据点进犯。……从进攻的性质和发动的方式来看,似乎已构成一次对大韩民国的全面进攻。”
韩国国防部(1950年06月25日)朝鲜的进攻是在凌晨4时至5时发起的,两个小时的密集炮火轰击之后,朝鲜部队越过瓮津、开城和春川附近的分界线,并从江陵南北两面的海上登陆。
A.朝鲜战争爆发的起因无从知晓B.史学成果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更新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记载D.政治立场的影响导致历史记载失实
2022-05-1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春秋时期,朝聘、会盟、征伐、城筑等,本来多与宗教活动有联系,但孔子整理的《春秋》却从中游离开,只是从人事的角度去记载这些事情,不只是注意所谓的善恶,也认真记载了得失成败,据此可知,孔子
A.否认鬼神存在B.推动私学的发展
C.意图恢复周礼D.强调治史以致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乱世,郑之国小,夹于晋楚之间。郑曾进犯楚之附庸蔡,致楚晋攻郑,割肉乞和,国内五族叛乱,国势累卵。子产危难受命,执政廿余,中兴。子产深知国小、内乱、外战,国必危之理。凡遇“国际”大事,苦心准备,分别找专长之人咨询、筹划、决断、执行,外交效果甚好;“国际会议”上为国争利,力避外战,言辞得体,声名远播。力排众议铸刑鼎,开启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刑案减少。顶着压力查农业,重新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承认地主土地有,师初税亩仿相地而衰征,征赋富国。组织农民互助合作,共用水井等。重视商业,限制贵族随意压榨商人的特权。变革政坛内斗风气。子产与大夫丰卷有隙,国近分裂,遂主动请辞,后郑国最有实力的罕氏子驱逐丰卷,子产复职。子产却下令保存丰卷田产,三年后召丰卷回国,将田产及田地收入交还丰卷,此举在郑国深得人心。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归纳子产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改革成功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