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德国通史》写道,德国法西斯产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这种挫折逆反成为一种民族复仇主义。而纳粹分子又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因此,不仅要求改得本民族“原有地位”,还要把“生存空间”作“无限的扩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德国法西斯上台的条件是
A.自由主义思潮的膨胀B.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D.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
2 . 日本驻北京公使馆官员中岛雄记述了戊戌变法期间清朝官员对变法措施和康有为等人的 意见,“康氏之议论甚高,而不切合实际”,“康有为的官制改革案在士林中均不以为然”, 而光绪帝为消除改革阻力“罢免六部堂官”,“则是把改革事业放在各种怨恨的漩涡之 中”。以上材料所反映出的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
①反对变革的守旧势力强大②权力集中在皇族手中
③维新派操之过急激化矛盾④清政府改革中央机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能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率先展开
②美国制宪会议——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③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④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工业化进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4 . 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A.中原文明经丝绸这路传到巴蜀地区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5 . 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
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
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
6 . 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 “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B.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
C.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D.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8 . 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B.开创了太学体制
C.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D.否定了科举取士
9 .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发起关于“祭祀之礼”的讨论。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之后,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继承。这一举措
①放弃了对鲜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②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
③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④有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05-05更新 | 625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1076年,他辞去宰相时,又说:“义不足以胜奸,而人人与之为敌。”这里王安石是在
A.批评神宗朝令夕改B.指责朝廷用人不当
C.反思自己性格执拗D.感慨守旧势力强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