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梦阳是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明史》称他“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自宋代理学盛行,性理诗连绵不绝。这种诗“尚理而病于意兴”“言理不言情”,甚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虽然增添了诗的表现手法,但也严重阻碍了诗的健康发展。李梦阳针对这种近世俗体而提出了复古的主张。李梦阳要求骚学楚,赋学汉,诗学唐,实质就是要求以各种文体的典范作品为榜样,创造出典范的封建文学。对于诗,他要求既要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高尚风格,即“格古、调逸”等,又要出于真情,即“情以发之”。只有“情以发之”,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诗,这是诗的生命。李梦阳晚年提出的“今真诗乃在民间”颇值得重视。“今真诗乃在民间”,就不仅仅具有提倡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一般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具有了面向新兴的市民文学的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梦阳的文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梦阳取得文学贡献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逢甲(1864-1912)一生有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山村即目》《秋怀》《纪梦二首》《百字令》《竹枝词》《离台诗》《天涯》《元夕无月夯、《愁云叭、《春愁》和前后《秋怀》等,对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卖国行径,全国同胞纷纷抗议。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丘逢甲曾为此“刺血三上书”(《议重送颂臣》)。满纸血泪他在、秋云中写道:“愁云极目昼成阴。飞鸟扰知恋故林破碎河山收战气。飘零身世损春心,”又在《病中赠王桂山》中写道:“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在丘逢甲的诗中,诗人还满怀激情地赞硕文天祥、郑成功、俞大献。诗人在《牡丹诗》中借敢于违件武则天帝旨、拒不开放的洛阳牡丹。讽刘慈禧的专横.歌颂“戊戌六君子”的“不媚金轮”。他在《秋兴》中写道:“割地奇功酬铁券,周天残焰转金轮后足玉树仍歌舞,前席苍生付鬼神”。丘逢甲提出“以重开诗史作雄淡”,在他的作品中也写有不少这类诗作,如“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修阴教强黄种,体把平权笑白民”“黄人尚昧合群理,诗界差存自主权”等。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初定南京。于是他写了《谒明孝陵》四首,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1916年诗人有《感事》一首云:“盖世袅雄一讣来,愚而自用及身灾”。

——摘编自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逢甲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丘逢甲诗作中概括其思想品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1925年赴英法留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

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2017-08-04更新 | 4117次组卷 | 27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6 .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其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和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

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