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揭开了埃及历史新的一页。名义上,埃及属于奥斯曼帝国辖区;实际上,埃及封建割据势力林立,英国、法国竞相开展商业活动与政治竞争,扶植各自的代理人。穆罕默德·阿里执政(1805年~1848年)后,在与西方国家的互动过程中,开启了近代埃及全面改革的进程,其统治下的埃及被马克思称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推行工业化战略,建立了包括纺织、制糖、造纸、染料等民用工厂以及兵器、硝石、火药、造船等在内的一批现代工厂和军工厂。现代工厂对工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比传统的手工作坊更高,传统的宗教教育无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知识。据统计,当时埃及各类工厂的工人规模约有3.1万人。穆罕默德·阿里设立相关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利用其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技术研发或日常管理,保障了工厂的有序运转。当时,一部分留学生归国后成为工厂的技术人员,利用从欧洲带回来的先进科学技术更新埃及工厂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埃及工业产品的质量。

材料三   自1816年修建第一座纺织厂至1829年,埃及已建立起近30家棉纺厂,拥有1459台纺纱机和1215台织布机。1820年投产的开罗城堡兵工厂每月能铸造三四门大炮。1830年至1840年,仅亚历山大造船厂建造的海军军舰就有18艘,其中2艘配有130门大炮,8艘配有100门大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天社、常晓东《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时期教育改革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近代化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3-06-1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包含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对殖民地发出了允许自治的信号;“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也对殖民地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主张尊重土著政权机构,重视发挥土著的作用。在美国看来,摧毁欧洲的殖民主义制度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前提。苏联也主张所有的殖民地实现完全的民族独立和自决,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平等的运动。殖民地人民经过战火的洗礼,政治觉悟和民族觉悟日渐提高,成长为一支庞大的反殖大军。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在借鉴一战后国际联盟处理殖民地问题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殖民化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联合国在全球不道余力地推进非殖民化的进程,截至21世纪初,全球政治独立的非殖民化目标已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文《联合国关于非殖民化的机制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能够大力推行非殖民化方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大力推行非殖民化方针的历史意义。
2023-03-24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一般是以官方订货方式来刺激工业生产,对与铁路修筑以及机车制造有关的工业和企业的订货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上的价格;成立有工商业者参加的工业会议和商业会议,讨论工业、商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办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员;出版有关杂志,以交流生产经验。为保证俄国铁路、重工业的发展,1868年沙皇政府准许免税进口冶金、机械制造、钢轨工业所需要的生铁、熟铁和一部分机器。随后,当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影响本国生产发展时,沙皇政府便应本国企业主的要求,实行了巩固关税壁垒的措施。1868—1891年,生铁关税增加9倍,钢轨关税增加3倍半。高额关税还涉及绝大部分工业品,沙皇政府在1861年改革后相当注意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重要工业原料和新技术。改革前50年,俄国进口的工具和机器总计为83974件,“木犁与链枷、水磨与手织机的俄国,开始迅速地变为铁犁与脱谷机、蒸汽磨与蒸汽织机的俄国”。

——摘编自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60年代俄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年代俄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7月,联合48300个商会的美国商会发表决议指出:“承认苏联是从美苏贸易关系中获得任何重大利益的先决条件。”美国出口商表示“希望尽快与苏联建交,不然的话,美国就会丧失一个有利的市场”。后不久,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由于苏联政府是稳固的,由于所有国家都承认苏联政府并同它建立了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参议院和众议院特决定……同俄国的苏维埃政府进行会谈。”同时,苏联也在积极谋求苏美关系正常化。双方很快就所谓“苏联的宣传”“限制外国人的权利”以及债务和财产赔偿等问题达成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摘编自陈从阳、李晚景《1933年美苏建交中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戴高乐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力量分配变得再简单不过了,再粗暴不过了……只有美国和苏联是强国。”但从一开始美苏对雅尔塔协议就理解各异。美国企图通过雅尔塔协议使苏联放弃对东欧的影响,苏联则认为雅尔塔协议确认了东欧历史趋向。1947年。杜鲁门渲染“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扬言要“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里根说苏联是“罪恶的帝国”,苏联则更坚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美苏关系结构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强权政治,还增添了“核威慑”这一新的竞争手段,战后的军备竞赛造成95%的核弹头集中在美苏两国手中。

——摘编自杨铮《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2022-11-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大多都有“劳动”科目,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7年,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完全充当为国家工农业生产输送劳动力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难以适应开放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学校和市场,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制度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唐秋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呈现出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供给主体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公车上书”,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公车上书”史事的叙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
                                      ——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
2022-06-09更新 | 5676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重题重组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609次组卷 | 5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早期是在塞纳河北岸建起的具有政治权威象征的卢浮防御城堡;十四世纪,查理五世将防御城堡改造为豪华宫殿,使其正式成为皇家珍玩和档案的收藏之所;此后历时三百余年,经过近十位君主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一座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大革命爆发后,卢浮宫在历史的潮涌中进一步蜕变。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将王室收藏汇聚到卢浮宫并使之成为国家收藏的呼声越来越高。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战争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政府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吴艳丽《“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侧记》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寿终正寝,宫内文物始终遭到窃贼觊觎,大量珍品通过宫内人员盗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

——摘编自郑欣森《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卢浮宫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2022-06-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