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在大量的铀中建立起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会成为可能,由此,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和大量像镭一样的元素。这种新现象也可以用来制造炸弹,并且能够想象——尽管还很不确定由此可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来。鉴于这种情况,您会认为在政府同那批在美国做链式反应工作的物理学家之间有一种经常的接触是可取的。我了解到德国实际上已经停止出售由它接管的捷克斯洛伐克铀矿出产的铀。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目前正在重复着美国关于铀的某些工作。

——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封信(1939年8月2日)

材料二   爱因斯坦在知道了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轰炸的消息时,感到极度震惊,他不无遗憾地说;“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之后,爱因斯坦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书中呼吁:“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释放出来的科学家,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杨舰、刘丹鹤《曼哈顿工程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爱因斯坦对原子弹前后态度的变化做出评析。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0年,英国史学家兼文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伦敦做了轰动一时的“英雄崇拜”演讲。他宣称,人类既往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的历史。他们是人类的领袖,是传奇人物,广义而言是开创者。他列出了六类英雄及代表人物(见下表),认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如英雄气概、独创精神、高尚品德等。卡莱尔以此控诉当时社会的空虚和庸碌无为,批判制度的腐败,希望再次出现巨人般的英雄。


结合所学时代背景,评析卡莱尔的“英雄观”。(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11-0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5月学业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则是中国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得。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实为可叹!所以西人知中国不能利用此土地也。于是占旅顺、占大连、占九龙等处。谓中国人怕他。殊不知我们自己能立志恢复。他还是要怕我的。即现在中国与米国(指美国)禁约的风潮起。不独米国人心惶恐。欧西各国亦莫不震惊。此不过我国民小举动耳。各国则震动若是,倘有什么大举动,则各国还了得吗?所以现在中国要由我们四万万国民兴起。今天我们是最先兴起一日,从今后要用尽我们的力量,提起这件改革的事情来。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道理。

——《中国决不会沦亡)(孙中山在1905813日出席日本东京华侨和留学生举行的欢迎大会上所作的演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所谓和平主义,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西方国家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其实是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是过于苛刻了;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激怒,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当时人所持的一整套和平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既有真理又有误解。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予以评析。(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7-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底,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频繁奔波于上海重庆之间,多次同蒋介石密谈,劝说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进行“和谈"。而英美舆论界则出现了鼓吹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和平解决远东冲突"的论调。1940—1941年间,美、日两国在各种级别进行了一系列谈判,美国方面亦曾考虑以中国的某些利益为代价(如承认“满洲国”),同日本达成妥协。1939年6 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反对投降活动》一文,揭露道:“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并明确宣布,“我们始终站在主战派方面的,我们坚决反对那些主和派”。

从1938年初起,德日双方开始围绕着缔结军事同盟问题进行谈判。日方的基本立场则 与德方有两点明显的差异:第一,同盟的对象应限定于苏联,而不包括美、英;第二,缔约国不承担“自动参战”的义务,参战与否要经过“协商决定”,在1938至1939年整个谈判期间,上述两点分歧使德日双方始终难以达成协议。

——据王斯德、陈兼《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抗战对世界的贡献并1938-1941年英美对华政策加以评析。
2020-07-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波茨坦会议

材料   1945717日至82日,在日本军国主义虽日暮逢穷,但仍负离顽抗,美国原子弹虽然试爆成功,但实战效果尚难预卜,美苏英之间新的纠纷不断出现之际,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了会晤。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中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26日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这次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美英和苏联的分歧和争执也日趋激化。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波茨坦会议进行历史评述。
2022-07-1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涉及到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1920年1月20日,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生效。英、法、日等国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却遭到了失败。

材料二   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先后提出规划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原则”和“怀特计划”,其结果截然不同。试评析这一现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了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经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机器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这是最早的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来信纷沓而至,甚至有工人买一本《人民文学》送给自己单位的厂长,希望厂长像乔光朴那样领导工人干“四化”。对于这篇小说也有不同的声音,《天津日报》在1979910月间发表了四组整版的评论文章,以“争鸣”的形式对乔光朴的用人和专抓生产等改革措施进行批判、质疑。更多的是对小说的肯定,1979年《文汇报》就此评论:“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乔光朴。四个现代化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小说的成就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欢迎乔厂长上任”“希望乔厂长从作品中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呼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后的出现的反响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结论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由一国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能为该国提供实现某一特定战略目标所必需的重大机遇,并对该国发展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摘自2019522日人民日报《认识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应重视战略机遇期这一宏大命题,以长时段的眼光从近代史发展轨迹中,总结能够为当今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的规律。30年大致可以看做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一个国家如果能充分把握战略机遇期,制定合适的政策,就一定会获得巨大发展,反之,则有可能落后于世界。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鸦片战争以来战略机遇问题的讲话》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对中国成功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行评述。(要求:任选一个时期,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某些原有的国内涉外法规,为条约规定所取代,《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相应修改。例如鸦片战争后,美、法通过条约为其在华侨民取得在通商口岸的习教权,同治九年清朝删除 《律例》 中天主教治罪条例,规定奉教之人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皆免查禁”。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制架构,逐步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但“中外通行”方针侧重于“外”,如1907年开始起草的 《大清民律草案》,强调“采用各国新制”,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成为废案。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法律改革进评述。
2020-10-2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