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并指出其作用。

材料三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指出其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 西周宗法并非一成不变。对抗商时,周人就实行不分亲疏强调长幼、共享政权同尽义务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则普遍采用上下尊卑,命令服从的“大小宗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宗法制的强化与发展
B.土地财产分封的有限性
C.集权统治的日益加强
D.周公确立的周礼遭到破坏
3 . 阅读有关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文明的政治体制于西周初见成效……但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为“天下政局的两端”。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周秦之间为华夏文明的一大变局,随着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三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华夏文明之一大变,实现了政治大一统,也推动了族群整合。“国人”本指西周时期列国统治氏族,后扩展为一国民众。泰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手段过于强硬,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直到汉武帝出现,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众民族情绪高涨,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凡玉下汉翅国七少所在,皆为大汉臣民。从此汉族就成为了华夏族的代称。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简析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汉承秦制”,同样实行郡县制,作为全国基本的政区体制。但在汉初,还有势力很大的封国…汉武帝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元朝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以丞相或平章政事为长官,凡地方军政大事无不统领。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周初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针对“封国”引发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概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3-01-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材料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朝统治者将其所占领的广大领土分封给许多诸侯,这一制度也是沿用了商朝旧制。一开始诸侯们必须定期到朝廷觐见述职,但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废弛。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得逐渐衰微,居住在围有城墙的城市里的诸侯也就开始统治其周围的农村。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三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到了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各封国的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朝的制度。与材料一相比,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高祖实行的制度并说明汉朝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6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并指出“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么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2018-12-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8 .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017-10-26更新 | 941次组卷 | 18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