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音乐是贵族教育中的重要的项目,一切典礼里都有音乐。当时孔子听了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他的教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音乐和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特别注重音乐的感化力,他确信音乐不独可以陶冶个人的性灵,并且可以改变社会的品质。为尽量发挥音乐的道德功用,他有两种主张:第一,音乐要平民化,他的门人子游做武城宰,便弄到满邑都是弦歌之声。第二,音乐要受国家统制,低劣的音乐要被禁绝,当时郑国的音乐最淫荡,所以他倡议“放郑声”。

同时期的雅典知识分子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音乐能滋润人的心灵:“外观之美,音韵之和,能深印于儿童之心。其所引入者为善,则其将来发表于外者也为善。所引入者为恶,则其发表于外者也为恶。凡音乐上得良好之学问者,则其辨别美恶,仿佛出于天性”。亚里士多德也在《问题篇》中指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之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切合或血缘关系”。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相同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与古希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放郑声”的认识。
2 . 伴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一词的含义也在日益丰富与扩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材料二 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中国”的人民: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中国”的文化: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三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作为签约的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最初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元人“中国观"形成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演进中“中国”一词含义的理解。
2021-05-05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9十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