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周在封邦建国的同时,也常常将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留守王畿辅佐周王。如周公长子就封于鲁,周公次子一脉在王室累世任官。这种做法(     
A.实现了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B.破坏了宗法等级秩序
C.兼顾了周王室和地方的发展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2024-05-15更新 | 637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治史有“求异”和“求同”两种方法。“求异法”强调“同中求异”,即从“同”出发,用分析法求其“异”。比如研究新航路开辟后400余年的历史,我们首先理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共性特征,进而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市场开拓方式、市场形成程度的差异。“求同法”强调“异中观同”,即从“异”出发,用综合法求其“同”。比如研究20世纪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面临的不同挑战,从挑战的不同国家、不同形式、不同力度、不同结果等方面,归纳出20世纪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的历史走势。

请利用材料中的一种方法对中国古代史或中国古代史的某时段进行解读,提出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指明历史时段和采用的治史方法,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初,高祖受禅,以天下未定,广封宗室以威天下。”太宗即位后,就“遍封宗子”问题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遍封宗子”“不便”;魏征认为如果封建诸侯,会造成财政困难;李百药说封建会导致宗室间攻战相残。柳宗元在《过秦论》中列举秦朝“有叛民无叛吏”、汉代“有叛国,而无叛郡”、唐代“有叛将无叛州”,由此证明“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萧瑀认为:“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虽然分封制遭到大多数大臣的反对,太宗也明确表示“朕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但贞观十一年太宗诏曰:“设官司以制海内,建藩屏以辅王室”,先后任命了21个亲王和14位杰出功臣为世袭的州府刺史。正如刘秩所说:“设爵无土,署官不职者也。”

白居易在《议封建论郡县》中认为周代封建诸侯而亡是因为“上失其道,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秦无分封而灭是因为“群其毒,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汉代七国之乱乃“宠而失教,立不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繇是观之,苟固其本,导其源,虽郡与国,俱可理而安矣;苟逾其防,失其柄,虽侯与守,俱能乱且危矣。”

——摘编自冯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关于“分封郡县之争”的主要分歧。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关于“分封郡县之争”的任意一个主张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14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
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2024-05-13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5大核心考点+70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中国古代音乐一般包括宫、商、角、徵、羽等五音。武王克商后,《周礼》规定音乐不用商音。西周晚期,青铜编钟越来越多地用于娱乐活动,商音再次出现,并提高了音乐性能。这种变化体现了(       
A.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B.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
C.自然尚美的现实需求D.西周礼乐制度的完善
2024-05-04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押新高考第1题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6 . 有学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处,商的都城自契至汤有、蕃等7处,汤以后五迁,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处。这些都城或相继建立或同时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时并存。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     
A.源于重建社会秩序B.受同源共祖观念影响
C.利于加强王权辐射D.说明国君权威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青铜礼器——堇鼎,其上铭文大意为: “‘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献食物,召公赏钱给堇,堇用这些钱铸造了该鼎。”此铭文佐证了《史记索隐》中记载: “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没有去,他留在都城继续辅佐周王,派遣长子前往燕国。”这可说明(     
A.周初分封制度尚未完善B.《史记索隐》抄袭了堇鼎铭文
C.血缘宗法制度完全确立D.史料互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2024-04-05更新 | 384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9 选择题(查补能力·提升练)-【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周代亲属制度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其亲属称谓中常带有伯、仲、叔、季等区别字。对此,《白虎通义·姓名》总结道:“称号所以有四何? 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该制度(     
A.冲击了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B.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团结
C.解决了贵族权力分配的矛盾D.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2024-03-28更新 | 451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13 新情境命题专练50题-【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西周中期的佣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佣伯墓随葬了三鼎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倗伯因其少数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B.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
C.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