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商朝和西周的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用玉石、石头、骨头等材料制成的仿制贝。这些仿制贝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作装饰品,如玉贝、骨贝等,绝大部分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B.手工业技术水平有所提
C.中央集权有待进一步加强D.社会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2 . 西周时,“众”的身份为普通周人,“臣”则是外族臣服者。督鼎铭文记载了一场诉讼事件,匡氏家族的“众”与“臣”在饥馑之岁盗窃了督氏家族的禾,匡氏因此赔偿给督氏7块田、4名“臣”和1名“众”。从上述铭文中可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西周时期(     
A.“众”的地位高于“臣”B.旧的土地制度已经瓦解
C.奴隶买卖现象普遍存在D.部分劳动力附属于贵族
2024-02-26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邓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3 . 《周礼·考工记》记载,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分制造木器、铜器、玉器、陶器和染色等不同工种。此外,先秦时期的青铜制品除贵族所用的礼器、乐器、铜镜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各种兵器和货币。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生产力进步促进手工业发展B.手工业门类多样且发达
C.民营手工业生产发展较缓慢D.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4 . 古时之公田称“籍(借)田”,借民力之意。西周康王时,《令鼎》铭载“王大籍农于淇(谋划)田”。每至春耕时,天子会率职官与诸侯在公田上举行“籍礼”,并以籍田之出产供奉宗庙。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土地共有同耕B.小农经济兴起C.宗法制度确立D.井田制度强化
2023-12-26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传统观念认为,农具从石制直接过渡到铁制,青铜农具从未普遍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历年考古发掘资料与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载和民俗学调查成果,提出商周时期曾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由此可见
A.青铜农具的质地优于铁质农具B.商周农具的使用无法考证
C.商周私营青铜铸造业获得发展D.考古发现更新人们的认知
6 . 殷商时期,人们将农作物生长阶段纳入“秋”季,同时又格外关注春种之前的农事。由此,在殷人的观念中,作为一种自然时间而必然存在的“冬季”,并不意味着“四时尽也”,反倒意味着新一轮农事活动的开端。据此可知(       
A.历法的完善推动农业进步B.古代历法以服务农业为主
C.殷商农业已获得较大发展D.殷商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
7 .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至商周已向礼器转化,形成世爵制。春秋时管仲改革率先实行军功爵制,世爵制开始向军功爵制转化。战国以后,军功爵制为多国变法所采用。爵的演变本质上反映(     
A.冶炼技术的进步B.社会文明的进步
C.商业交往的频繁D.礼乐制度的重建
8 .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新宫遗址是一处夏商时期聚落遗址。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该遗址人群的食性以粟为主,并且不同等级墓葬的墓主人之间饮食结构差异不大。材料反映出该时期北京地区(     
A.精耕细作农业发达B.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C.阶级差别日益严重D.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
2023-07-21更新 | 474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灭商后,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封邦建国”,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对西周历史理解准确的有(     
①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②中国历史进入到“万邦时代”
③体现早期国家的特点   ④周天子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0 . 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象形青铜器。学者研究认为,青铜大立人雕像中部象形座腿具有较明显的中原青铜文化特点,但青铜兽首冠人像和青铜兽面具的风格则完全迥异于中原青铜文化,更具有印度文明的因素。这折射出三星堆文明( )
        
   青铜大立人像台座                           青铜兽首冠人像                                 青铜兽面具
A.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B.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C.发展程度领先于世界D.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