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地图信息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变迁信息。
(2)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认识。
2023-12-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说明秦朝“制度的重新建构”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2023-11-2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科学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图


材料二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趋势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2023-11-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字大行的时代,财产私有化迅猛发展;人们为争私利熙熙攘攘而奔走上下,直至大打出手,朝野不安;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的大改组;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传播天下。总之,私字布满社会各个角落。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材料二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革新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是否以君主集权为旨归。结果,国君权力分散走低的趋势至此出现转机,开始了君主集权占据主流的时期……君主集权成为最可行能救急的模式,故制度的调整或改良就成为巩固权力的一个硬性要求,客观上促进了革新的深入与加速……数量日益上升的国家编户齐民,扩大了兵源,贡纳租税占了国家财政的相当比重……乡里行政制度渐渐严密,国家控制加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整个行政权力架构对下层民众的倚重。

——摘编自苏辉《春秋战国之际的动荡格局与权力更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字大行”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国家”的表现。
2023-11-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

——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战国四君子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

——摘编自杨共乐主编《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分封制瓦解与百家争鸣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读史方舆纪要》所录先秦战例大多出自《春秋三传》《史记》《国语》《战国策》等书,因此其中的六百多条战例集中于春秋战国。而在春秋变革、战国纷争之中,除楚国及吴、越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国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划分,大致北方省份(山东、河南、陕西等)的战例占九成,南方数省则只有十分之一。

——摘选自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例多分布于北方的地理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中期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烦琐化和王权的逐渐强化,几代周王对传统宗族政治有所突破,开始有意地破坏周初分封制下所确立的侯国与王室之间的宗法政治关系。周天子在对待封国方面不仅没有尽到庇护的责任,还肆意干涉封国内政,甚至动辄伐灭封国。血缘宗亲情感的淡化和宗法制度的衰弱在周王室那里开始显现。

——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

材料二:春秋时期,宗族关系普遍存在并构成了各国政权的基础。各宗族内部仍实行基于血缘等级关系的宗法制度,并延续了传统宗法关系的若干特点。大宗要“保族宜家”,有责任禁止族人间的财产兼并和维系族人的平等权益。在宗族内部,宗子对族人拥有人身支配权。宗子的继承会受到卿大夫个人意志或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造成立庶、立爱、立弟等情形的产生与发展,但嫡长子继承制仍为常制。到春秋中后期,随着宗族内部小宗私有财产的积累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一些小宗力图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桎梏,开始与其大宗对抗,并争夺权益,促使宗法体制走向瓦解。

——摘编自马卫东《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延续及其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中后期周王破坏宗法政治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前期宗法制度延续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走向衰落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4)材料三中的局面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秦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
10 .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周初形势图

图二 春秋争霸形势图

材料二



图三          图四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2022-11-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