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地区位置图

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其由众多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组成。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等山脉交汇于此,形成壮丽的山峰和峡谷,蕴含了丰富的水力、矿产、动植物、地热等资源。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了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塑造了不同民族群体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高山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而低地和盆地则适合农业和贸易发展。

——摘编自方守永《西南边疆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其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秦汉至建国后西南地区发展史

时期

西南地区发展情况

秦汉至蜀汉

秦代开发了四川,汉代打通西南夷。许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自独立生活。

唐代

设置剑南节度使,中央没有充分掌控;吐蕃、南诏政权深入,并容纳汉族移民。西南中国一方面自成局面,另一方面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比较密切。

明清

一方面延续着过去的土可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土归流,逐渐将原本汉人不多的西南部,转化为交通要道上几乎由汉人占满,只有山地和谷地留给土著居民的局面。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

抗战

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高端移民”进入云贵,同时在云南布置重兵,借由滇缅公路为抗战中国“输血”,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后

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高铁路线的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造了地理空间和数据空间的连通,西南部不再是崇山峻岭中自成一局的地区。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第219-22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政府经略西南地区体现的治国理念。
7日内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2 . 从图1到图2,体现了(     

                                        图1                                                                             图2               
A.卿大夫的权力被削弱B.周朝统治秩序的延续
C.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D.南部的边防压力增大
2023-11-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观察上面两幅图,回答:

(1)春秋到战国时期有何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什么变化?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有何历史趋势?
2023-03-2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从南到北流行将身体严密包裹起来的“深衣”,但深衣的具体形制以往并不清楚;如下图,通过现代考古,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准确的深衣式样。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差异B.考古学能为了解古代社会进行补白与深描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D.对古代社会的认知只能依赖于文献的研究
2023-05-12更新 | 354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交流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文化繁盛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其公族原出东夷,西迁后长期与戎狄杂处,被目为戎狄。“好马及畜,善息养之”,传到襄公时,以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为诸侯,并授之周人的故土——“岐以西之地”。到秦缪公之时,国势强盛,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霸业。此时的秦缪公,在与戎王使者由余对话时,俨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

——据田广林 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整理

材料二 敦煌便是国际文化进入的大门,……从地理上看,天山东部像一座半岛,遥遥相望的敦煌犹如一座灯塔,为“日款于塞下”的商胡贩客领航、指路;……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唐代敦煌的变化更为深刻……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已不亚于国都。……敦煌不仅是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国际贸易市场,也是佛门圣地……更为精彩的是,壁画和塑像反映出不同文明在碰撞中悄悄地改变着。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册



(1)春秋战国时期,各少数民族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这一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述秦朝建立后顺应这一观念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采取的措施。
(2)读材料二图,写出敦煌所在位置的数字标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敦煌开始成为“发号施令的行政中心”的相关史实,并概述敦煌凸显的“华戎所交”产生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7 .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A.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B.周王室共主地位开始受冲击
C.秦朝修建了万里长城D.中原地区战争动荡日趋减少
8 . 下图为公元前769年一公元前221年每十年发生的诸侯国间战争发展趋势图(横轴的“1”表示第一个十年,即前769年至前760年,由此类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①华夏认同强化②血缘关系弱化③诸侯国君权力加强④社会经济发展停滞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 .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且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时期时代文化六大区系类型图

材料二   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中原文化区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由于中国史前文化已形成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图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

——摘编自微博

材料三

内容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
“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元史·世祖本纪》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材料一、二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情况。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最显著特征及基本内涵。
(2)华夏认同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主流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谈谈你对华夏认同的认识。
2021-09-24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10 . 读下图,图1到图2的变化总体上反映了,春秋到战国
A.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B.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统一多民族国家出现D.周天子权威开始动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