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的突破

材料一   所谓精神突破,指的是价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转型,是意识形态系统的解构重建。所谓轴心突破,即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这次精神突破的标志,就是世界几大主要文化类型分别诞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张……以后的人类思想就围绕着这些轴心开始旋转,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史。

——摘编自赵士林《中华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

材料二   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也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与思想突破互为因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

——摘编自李磊《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3更新 | 52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儒家和墨家内部都有不同的派系。庄子崇尚老子,倡导自然,韩非主张彻底抛弃文学、忠信、仁义、贤智,“一断于法”。此外,还有“离坚白”和“合同异”的名家,以及阴阳家、纵横家等等。百家自由发表言论,平等竞争,思想极度活跃。该状况(       
A.反映出百家在争辩中实现融合B.根源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C.说明儒家思想丧失了统治地位D.体现了诸子学派内部的分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如图是关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予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分期学说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说,它反映了史学家个人或某个时代的史学对于作为研究客体的历史的把握和认识的程度。下表是1901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史分期“三段论”

三段论具体思想
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中世史自秦一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又中央集权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
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摘编自顾天羽《梁启超的中国史分期“三段论”说述论》


根据梁启超的“三段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或者是某一个阶段提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乃至宇宙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
2023-06-23更新 | 25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期中前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时间内容
西周之前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7 .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流派,由于这些思想的提出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其治国思想差别很大,但他们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君主专制”。这说明当时
A.国家统一为人心之所向B.兼并战争推动思想统一
C.等级分封重新焕发生机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