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5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有关“百家争鸣”“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等内容的材料,由此推断该班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社会大变革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期,是中华文明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的重要阶段。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5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一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各自所代表的是哪一学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定位包括自己国家领域的地域时,大都会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形式顼自己的历史与夏商周三朝相关联。楚国则将本国历史往前推,从黄帝之孙颛顼开始,对三代历史则予以消极评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家国一体”观念已初步形成B.各诸侯国对统治正当性的争夺
C.楚文化与中原仍有根本冲突D.百家争鸣存在瓦解共识的危害
8 . 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9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洹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生产、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下列是有关此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此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B.政治上的大变革必然引起生产的大变革
C.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此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百家争鸣
D.此时期变法运动最大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