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在早期中国实行某教育体制下,曾出现“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学而民无器,唯官有器而民无学”的现象。该体制的重要标志是(     
A.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B.君父同伦     家国同构
C.官师合一 政教一体D.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2023-04-10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诸子的争论

言论出处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孟子·万章》
世俗之为说者日:“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鼓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地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荀子·正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

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刘知几(唐)《史通·疑古》

“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

考古发掘

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据《探索发现一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
(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稷下学宫是齐宣王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 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种做法
A.使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兴起B.推动战国时期学术整合趋势的形成
C.使儒学一跃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D.使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改革变法工具
4 .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4-02-23更新 | 159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分裂中孕育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构建平等的社会
6 . 春秋以来,郑、卫等地兴起的民间音乐,受欢迎程度远超周朝官方所倡导的雅乐。其遭到孔子“亡国之音”“淫声”的斥责,却受到齐宣王、魏文侯等新兴地主阶层的赞叹。这一时期,对郑卫之声的不同态度(     
A.预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B.说明了音乐功能的增强
C.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巩固D.促成了民间音乐的兴起
2023-12-13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环境宽松B.士人崇尚游学
C.人才争夺激烈D.社会秩序混乱
2022-11-19更新 | 278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6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西周社会中,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青铜占据主导地位。青铜主要铭记的是作器人或其祖先的功绩,代表贵族尊严与风范,不能当作一般文本传播阅读。战国时期简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取代青铜成为当时主流媒介。这一变化源于(     
A.成熟文字出现B.文书制度确立
C.学术文化下移D.贵族政治消亡
10 . 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B.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
C.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D.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