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4-02-23更新 | 147次组卷 | 29卷引用:陕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48次组卷 | 31卷引用:陕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环境宽松B.士人崇尚游学
C.人才争夺激烈D.社会秩序混乱
2022-11-19更新 | 271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398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摘编自《淮南子》

史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史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自《左传》

史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归纳史料一、二、三中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2)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6 . 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出现的推广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D.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
7 .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2022-03-25更新 | 840次组卷 | 35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9 .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9-01-30更新 | 3169次组卷 | 95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白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