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 .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023-06-11更新 | 7695次组卷 | 38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江苏专用)
2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08次组卷 | 13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2019-01-30更新 | 4663次组卷 | 114卷引用:2017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A.重建等级秩序B.强调道德标准C.维护统治行为D.规范个人修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荀子主张“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墨子主张“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两者的主张都(     
A.推崇法家的思想理念B.规范了统治者的行为
C.体现相同的政治立场D.为治国理政提供建议
6 . 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天人合一的观念B.主张义利并重
C.对人与物的关爱D.民本思想倾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     
A.导致了阶层固化B.根植于历史传统
C.维护了君主专制D.功能上相互补充
8 . 在先秦儒家的圣王叙事中,天命所归是共同特征。孟子说,尧禅让于舜是因为“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汤“无敌于天下”是因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这种叙事反映出,先秦儒家(     
A.倡导“天人合一”理念B.凸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C.深受神话传说的影响D.统一了政治评价的标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54次组卷 | 30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        
论述出处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
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
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