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把战争置于最高道德“仁”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精神滥觞于孔子,经孟子发扬光大,旋由荀子集其大成。在孔子看来,社会的“礼制”是神圣的,君主的不可侵犯是“礼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他的战争观带有明显的“君本位”特点,这一特点在以后的历史中为权贵阶层所青睐。故而,底层民众不堪暴虐的起义却往往被斥之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孟子则系统地阐述了战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他主张战争应成为“仁政”的手段,并将民本作为沟通战争与道德的媒介。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东方文明特质的战争观。

——摘编自倪乐雄《儒家战争观及其历史命运》

材料二   在墨家看来,战争是最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因此,墨家极力主张“非攻”,认为战争是凶事,是灾祸,致力于将“义”落到“利”的实处,从“义”与“不义”的高度论证当时战争的非正义性。墨家还极力否定所有以强凌弱的战争,但并未认识到兼并战争是走向统一的必经之路,“其主观愿望与历史规律背道而驰”。《墨子》中认为,人们有责任救援遭到无理攻伐的弱小国家,“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墨子》还特别强调小国自身的守御,在以守城为中心的防御作战理论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主张依靠军民,争取外援,充分发挥守城器械的作用,完善环城防御体系,独立作战,长期坚守。

——摘编自黄朴民《“大不攻小,强不侮弱”——墨家军事思想的特色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孔子战争观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战争观的内容并进行评价。
2020-11-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55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9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