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

材料二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

——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
2022-08-28更新 | 881次组卷 | 18卷引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纲要上-2023届高三一轮必做题
3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2022-08-08更新 | 430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以及这一制度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023-06-04更新 | 72次组卷 | 20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新政区的设置多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王朝初建,出于开疆拓土的需要,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如秦征服南越后,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又在北方置九原等郡。也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为现固国家统一而对四夷用兵,设置大量新的行政区,如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隋末天下大乱,晋阳李唐为了壮大势力,表示凡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将全国划分为10道,分辖各州,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模式。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行中书省代行政府管理职能,边疆地区的云南等地也建立起了行省,省制逐步成为后世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层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员过大和军事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得地方行政层级变多。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州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央加强集权的创新。自古以来,财政就在行政体制中占据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以后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徒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地方行政层级中来。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基本规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社会,个人都依附于某种天然的共同体,包括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天然共同体和拟制的血缘共同体。最初的人类还没有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非常之弱。个人完全融于天然的共同体里面。当国家产生后,国家就分享了个人的认同和忠诚,削弱了个人对部落、氏族等天然血缘共同体的认同与忠诚。有了国家之后,氏族和部落就由贵族来代表,个人依附于贵族,贵族再依附于更大的贵族即国王。个人与部落的关系演变成“家族(个人)——诸侯(贵族)——国家(国王)”的关系。秦晖讲的中国的“周秦之安”是削弱了贵族,除掉了贵族这个中间隔层,无数的小共同体(家族)被官僚制整合进大共同体国家之中。社会组织向西极分化,一极是强大的国家,另一极是底层无数的家庭或家族。虽然也存在着其他一些中间组织,但作用有限,一般是辅助性的。

——摘编自丛日云VS秦晖:《走出帝制和人的现代化》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发展成熟,是中国古代审计发展的巅峰。比部设于刑部之中,与财政部门完全隔离,财审分离彻底,拥有司法权并配备多位专门的官职,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得以保证。三省六部制的完全确立优化了官僚体系的内部控制,皇帝也重视比部审计,就连皇室用度都要经过比部勾检。……两宋官制,职官分离,与前代有很大的区别。宋初围绕中央集权进行了不少革新尝试,试图在中央机构内部建立起财计管理与财计监督两套班子,进行更直接更经常的审计监督。北宋时,天下财计归三司(亦称三部,即盐铁、度之、户部)三部各设勾院,负责“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帐籍”。在三司勾院之外、三司之下,还设有一些机构执掌审计职审核军费支出等。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审计职权较前代分散,并且这种财审合一的内部审计体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吕品:《从国家审计演变看古代中国国势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晖关于“周秦之变”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宋审计制度与隋唐时期相比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朝武帝以后宰相和秦朝宰相的区别。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介唐代三省制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
2022-05-2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自测题(五)
8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承秦制,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州。此时的州仅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察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属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因素。
9 .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____: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其特点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____
名称职能
三公丞相百官之长,秉承____旨意,统领众官
太尉最高武官,掌____
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____
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

③郡县制
A.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____掌监察
B.县或道:置县令(长)、丞、尉
C.官吏任命:郡县主要官吏都由____直接任命。
④文书行政: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的传送。
⑤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周秦之际的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异。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A.差异:____B.趋势:____
2022-09-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31政治制度-选必1-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10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历了若干次历史变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转变,商鞅变法的所有目的,其实就是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周秦之变所产生的秦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秦制的精华与糟粕,至今仍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摘编自杨家骆《洋务运动文献汇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及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所言“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明显不同于“周秦之变”之处,并对李鸿章的变局观予以简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