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カ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甘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 .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长城沿线主要民族史料
       突厥

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唐纪九》

       蒙古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
2024-02-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毋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该史料表明
A.秦朝中央皇权至上B.秦朝建立起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C.秦朝交通运输发达D.秦朝疆域广阔不能及时传送到全国各地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 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材料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     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     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     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 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 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     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 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 ,到今天的“一 国两制”和 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是 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

—摘编自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践行“大一统”思想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大一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史记》载陈胜、吴广等人因雨无法按时抵达渔阳服役,按律当斩,因此在大泽乡起义。而出土的秦简记载:朝廷征发徭役,不去的罚两副盔甲;耽搁迟到的,超十天罚一甲、六至十天罚一副盾牌、三至五天的要遭到斥责。由此可知
A.《史记》虚构了起义原因B.秦朝厉行“法治”维护统治
C.秦朝的徭役负担非常沉重D.一手资料价值均高于二手资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