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填一填,说一说】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问题



请回答:
(1)上图反映了西周、秦朝、西汉、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2)结合上述图示与所学的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及其作用。
【谈一谈】

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



请回答:
(3)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思一思】
(4)元帝国的地方行政设置为什么在“行省”之外又有“腹里”和“宣政院”?
2022-08-2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
2 .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长城沿线主要民族史料
       突厥

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唐纪九》

       蒙古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
2024-02-0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晚清兴修铁路曾引起的争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铁路史部分》


(1)结合材料一、提取图1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对巩固统一的作用。说明图2中元朝交通路线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观点有何分歧。并就晚清修建铁路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 .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长城沿线主要民族史料
突厥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唐纪九》

蒙古“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部分)》(1935年,田汉词,聂耳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局背景。列举一例跟长城相关的英勇抗战史实,并用一句话概括抗战时期长城的新内涵。
2024-01-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和图3中的相关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及弊端。这种弊端在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利用什么政策得到解决?指出该皇帝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
2023-12-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材料二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书。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朝的酷刑种类繁多,仅刑法的名称就有货、笞、耐、迁、宫、弃市等。还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

——李伯钦《中国通史卷三秦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通称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
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
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幸梅芳、李晓岑《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并简析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

盐铁政策辩论双方主张(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2)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
2023-10-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汉朝、明朝北方长城示意图


纲要上16页,秦朝形势图


纲要上22页,西汉形势图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64页,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材料二   1935年5月24日,影片《风云儿女》在被誉为“国片之宫”的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从此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部影片是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讲述了在抗战时期,青年诗人辛白华最终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精神受到巨大鼓舞,思想觉醒,进而投身抗战,保家卫国的故事。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是作者田汉在被国民党逮捕后于监狱中创作,1935年4月18日由聂耳完成作曲。建国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不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国歌永远是凝聚人心的纽带、鼓舞士气的力量。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1)观察材料一地图,说明历代长城有何变化?试解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和上映的时代背景。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长城的认识。
2023-10-0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变单(大变局)”指一个国家(社会)的大发展,即一个国家(社会)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如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都出现大发展和突破性进展,同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2为中国历史上经历的三次“大变革(大变局)”。

中国“历史大变局”的发展演进

发端时间发端事件结局或目标
第一次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第二次19世纪中后期洋务思潮的“变局论”
第三次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补写出三次“历史大变局”的结局或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