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1)上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时期。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二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023-10-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含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褒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道路修建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道路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地域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方965493
南方111257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注:公元742年为唐玄宗即位时期。)

材料三 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唐南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人口迁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024-05-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下表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名称

记述

《峄(yì)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之罘(fú)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东观刻石》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zāi)害绝息,永偃戎兵。”

A.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B.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
C.解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D.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
2023-09-02更新 | 369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