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南雄、连州、贺州和全州4条岭南山路。这一举措(     
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
C.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国玺者,本卞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而秦昭王请以十五城易之,赵使蔺相如送壁于秦,秦纳璧而吝城,相如乃诡而夺,致秦始皇并六国时,独有天下,乃命李斯篆书,诏工人孙寿,用是璧为之。一云用蓝田玉作之。其篆文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宋代郑文宝《传国玺谱》

材料三   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秦二十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此玺复归于秦。……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2)指出材料三对研究传国玉玺之谜的价值。
(3)关于传国玉玺的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材料的记载更为可信?请说明理由。

3 . 史料一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二


史料三




[探究]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2)据史料二,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3)据史料三,分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2023-07-17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秦朝《仓律》规定了种子入仓、存贮、检验、出仓等程序规则及亩播种量;《戍律》规定,一户不准同时征调两个以上劳动力服役,违者罚交两副铠甲。这表明秦朝(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C.农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D.注重对小农经济的法律保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王朝通过战争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五岭以南地区,人心不稳,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才能使国家观念深入这些地区,并使其直接受到国家统治。因此,实行那县制是必然的选择。这说明秦朝在上述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     
A.增进华夏认同观念B.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扩大秦朝统治版图
8 . 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提到,为官应“敬长兹(慈)少”“忠信敬上”;治民则强调“均徭赏罚”“兴徭勿擅”。这反映出秦的统治理念是(     
A.存礼尚法B.以法为教C.外儒内法D.崇德任善
9 . 阅读下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人物秦始皇汉武帝
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铸五铢钱北击匈奴
A.抵御外来侵扰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经济发展D.巩固国家统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始皇还……浮江,至湘山(君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红色)其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始皇)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隗)状、臣(王)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 臣敢请。”制曰:“可。”

——岳麓书院所收藏出土秦简之“秦始皇禁湘山”诏书

材料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卵)觳,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1)材料一、二是探究秦始皇是否在湘山“伐树赭山”的史料,判断其史料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研究此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评秦始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