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民南下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D.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出现大规模南移,据历史学家葛剑雄的研究,到刘宋大明年间,在南方定居的北方移民及其后裔总数在二百万左右。这一现象(     
A.加剧民族之间的隔阂B.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C.使长江南北长期分裂对峙D.造成南方劳动力过剩

3 .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自《宋书》

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摘自曹操《蒿里行》

材料三   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摘自《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四   根据材料研究显示:晋代南郡太守孔灵符在永兴的庄园有田265顷,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的庄园有田80余顷,南朝名士张孝秀在寻阳匡山的庄园有田数十顷,义兴太守韦载在江乘白山的庄园有田十余顷。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曹操《蒿里行》诗作反映的问题和写作背景。
(3)材料三、四反映了哪两类地主经济类型?概括分析魏晋时期形成这些经济形式的主要原因。
4 . 西晋末年形成了历史上北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大批中原人口南下。汉代司马迁笔下的长江以南“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时期,《宋书》记载南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鄠、杜,均为古代关中地区县名)。由此可见,北民南迁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加快了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并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
6 .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A.发生了长平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等大战
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江南区域动态开发完成,俗云“扬一益二”
D.隶草行楷等书体出现,伴随“书圣”王羲之名扬宇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