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摘编自李文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同时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民族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以及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迫使各民族人民为生存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压迫和战争带来的伤害;在此期间,民族之间的征战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关系打破,各民族杂居共同生活的现象愈发明显;在战争的同时北方也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为维护统一局面缓和民族矛盾,少数民族统治者开始借鉴和学习汉族文化,对本民族的旧制进行改革,力图向传统汉族中原王朝靠拢。

——据翁独健《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汉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括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2023-11-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时期,原先属于放牧游猎经济的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半农半牧的演变。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长领长袍,女子是冠帽夹领,小袖短袄。民族杂居相处后,胡人穿上了宽大飘逸的汉服。蒸馍、烙饼、馅饼、面条、油炸饼等少数民族的食物,中原的汉族也普遍使用,且逐渐传到南方,成为很受欢迎的饮食时尚。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积之之念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立国规模》

材料三   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宪法性文件和法律文本中对于各民族平等团结、多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强调,都在以制度化的规范形式型塑与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刘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促进民族融合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从民族融合角度出发分析其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为解决“土宇旷远,诸民相杂”问题提出的主张,结合所学,说明元朝所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其主张相符的表现一例;元朝统治者对民族问题十分重视,分别写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云南、台湾地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初期集中体现推动“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宪法性文件和法律文本”两例,简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提炼中共十九大以来赋予民族工作新内涵的重要意识。
2023-11-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中“渐慕诸夏之风”者不在少数,后赵(羯族建立)“续定九品”“典定士族”,前秦(氐族建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前燕(鲜卑族建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前赵(匈奴族建立)的建立者刘曜致力于儒学普及,“立大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敦笃学以教之”;后秦(羌族建立)继承前秦,“学者咸劝,儒风盛焉”。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整合,汉族也肯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谁也无法否认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汉族,经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汉族与北方民族之间融合而新生。

——摘编自胡玉春《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关系的特点》

(1)根据材料,归纳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吸收中原文明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所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北魏、隋、唐三个朝代均田制的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代授田名称授田数量使用年限
男丁妇女奴隶耕牛


北魏
露田40亩20亩40亩30亩
(限四牛)
年满70岁
或身死
桑田20亩X20亩×可传给子孙


露田80亩40亩80立60亩
(限四牛)
年满60岁
或身死
桑田20亩×X×可传给子孙


唐初
口分田80亩x(寡妇可
受田30亩)


×


×
身死还官
永业田20亩X××可传给子孙

——据宁欣《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均田制的基本含义并说明历代朝廷推行均田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说明唐初均田制与北魏、隋朝时期相比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3)概括说明上述变化反映出的社会发展趋势。
2023-11-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和民族交融是重要的历史现象。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7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赵伟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大一统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联姻、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会是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决定性因素;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赵伟《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等

材料二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概括学者赵伟的观点,运用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概括观点全面、史实例举充分、结论表达合理)
(2)据材料二元朝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和边疆管理的重大举措及意义。
2023-11-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战乱发生了。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

——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

材料二   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图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
(2)北方各政权基本都采用了之前汉族政权的名称,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材料二晋、南北朝三百年中…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二曰…三曰山问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3)说明材料二中“山间异族之同化”“长江流域之开辟”的历史影响。
2022-1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十六国后期,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人民大多已经学会说汉语,汉语成为了北方诸族的通用语言。……起初,在汉人群体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观念甚嚣尘上。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少数民族的人也对汉人持有偏见。但是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多,各族人民杂居更加广泛、交错,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看法也开始改变,“夷夏之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材料二 改汉姓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秦汉时各族改汉姓不普遍,多是在民族文化交流中自然发生的。……(孝文帝)首先自己带头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些少数民族姓氏基本上都改成了单音节汉姓。孝文帝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定姓族,以八姓与汉人高门并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十六国后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汉姓的特点,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