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南齐书》记载,“益州……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河南道”这一交通线,由西域“先通过焉耆到鄯善(今新疆若羌),由此沿今若羌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吐谷浑境的白兰地区,再至察汗乌苏河的都兰城(即后来的吐谷浑都城)……更东南行,以达吐谷浑龙涸(今松潘)而入益州”。据此推知,“河南道”开通的背景是(     
A.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B.河西地区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
C.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不断加强D.西域与江南地区的联系较密切
2024-02-0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2 .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2023-12-28更新 | 410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试卷
3 . 主题一 国家分裂与人口迁移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


材料三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主题二 南方经济开发与士族势力强盛

材料四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五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主题三 民族交融

材料六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富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七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 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材料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主题四 统一的因素

材料九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材料十   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乱局已经趋于简化。对于这个时代,学术界的看法和表述不尽一致。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认为,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点。
(6)据材料六,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8)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历史纵横*
(10)依据上述材料十,学者的学术分歧主要在哪里?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立场明确,观点清晰,史实运用正确,说理透彻,表达精炼。)
2023-08-13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05·纲要上第0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北朝尉迟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墓志中关于祖源追溯的记载。据此推知,当时(     
时期相关墓志祖源追溯
永熙三年(534)《尉陵墓志》先踪盖夏后之世
天保十年(559)《尉娘娘墓志》发颛顼之遐源,资有夏之苗裔
大象二年(580)《尉茂墓志》盖帝轩辕之苗裔也
A.宗法观念日益强化B.北魏正统地位确立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D.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权更迭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内容,填写出图中标号①②③处的名称。
(2)据图概括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
(3)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022-12-02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7 . 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____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____强大起来,于____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____世纪后期。   
②目的:大力推动____   
③措施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改籍贯
B.以____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C.朝中禁____语,统一说____
D.改____姓为汉姓。
E.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____
④作用
A.顺应了北方民族____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____   
B.促进了北魏的________
C.为以后北方____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____
(3)北魏的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____
(4)隋朝统一
____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②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____局面。
2022-08-2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
8 . 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____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____,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____;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____;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政权更替: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___。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____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2022-10-24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分必背】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9 . 北朝
(1)含义:4世纪末到7世纪初,北方先后存在的____、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5个王朝合称北朝。
(2)政权更迭:4世纪末鲜卑____建立北魏,___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___,完成统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西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____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选必1)
②时间:____世纪后期。
③措施: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制、三长制等;迁都____;改穿汉族服饰;朝中统一说____;改姓汉姓;仿士族划分门第,鼓励一等高门的鲜卑贵族与汉族____通婚。
④意义:顺应了____民族交往____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022-10-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10 .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材料反映了
A.分裂对立阻碍文化认同B.经济发展已趋于平衡
C.不同文化区域差异加强D.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