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如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通典》记载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由此判断(     

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   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
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   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2-17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马王堆一号汉墓简牍115号记有“唐(即“糖”)于类一笥(盛物品的竹器)”,112号记有“唐(糖)一笥”,竹笥中有“糖笥”木牌。

史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221上《西域列传·摩揭它》

史料三:嘉靖年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中,视之,糖之上白色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云。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材料二   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北非传播。11世纪,欧洲糖价昂贵,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2)根据材料一二,或者仅就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广记》中有600多篇文章涉及唐代女性的生活。其中,记述的唐代贵族女性大多经史诗赋无所不通,而关于婢、妾等的记载中对读书、诗歌乃至音律、歌舞方面的内容都鲜有涉及。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     
A.唐代等级壁垒较严B.唐代妇女思想开放
C.宋人关注女性教育D.宋儒更加强调妇德
4 . 《唐六典》记载“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蕃人须来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由此可知(     
A.唐朝对互市的粮食贸易有严格限制
B.唐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C.帛练蕃彩成为唐朝贸易的主要物品
D.朝贡贸易推动唐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2024-02-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社会是头枕三河(指司马迁所说的河内、河东、河南),面向西北草原,运行在大陆帝国的封闭轨道上。汉唐时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尽管驼铃悠扬,商旅不绝,但这并不能改变当时中国的封闭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这种主要为社会上层服务的、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的长途贩运型商业,与宋以后兴起的主要为黎民百姓服务的、以日常生活用品(如粮食、布匹、陶瓷、茶叶等)和生产资料(如农具、煤炭、木材、土地等)为主的规模型商业不可同日而语。晚唐以后,经济重心由于向东南方向移动而更加靠近拥有优良海港的沿海地区,为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过渡提供了某种历史机遇,加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我国社会开始脱离了原先内陆帝国的运行轨道,出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改编自张全明、李文涛《宋史十二讲》

料二   明中期时,郑和下西洋之事因前人转述或记载失真、变形,在世人认知中已与史实大相径庭。例如陆容《菽园杂记》对郑和下西洋航行次数、航行年代、随行人员等的描述都与史实有出入。世人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也多有异议,此时黄省曾广泛涉猎古今文献,尤其是随郑和下西洋人员马欢编写的《瀛涯胜览》等,如实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南海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如《三佛齐国》生擒陈祖义、满剌加建碑封城、《苏门答剌国》生擒苏干剌等事。这不像同时代其他人因郑和是刑余之人而贬低他,反而称赞郑和是不辱君命、智勇双全的航海英雄。在“论曰”还肯定了明朝“王者无外,怀远以德”、公正平等“一视同仁”以及宽猛相济、恩威并用的对外策略,成为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重要印证与补充,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原本面貌。

——改编自陈丹丹《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的史论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唐以后我国从“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转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的史学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由此可知,唐朝中期(     
A.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B.城市治理趋于规范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唐六典》记载,市令管理市场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物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一做法意在(     
A.加强对商业活动限制B.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C.杜绝商家的恶意竞争D.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2023-04-28更新 | 899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在《太平广记》摘录的唐人笔记中,涉及到北方地区饮食共有86次,除了14次没有记载食品种类外,在其他72次中,面食57次,稻米8次。其中还提到“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唐文宗开成六年(841年),日本圆仁和尚曾在长安食用胡饼,称“时行胡饼,俗家皆然”。长安辅兴坊胡饼店制作的芝麻胡饼最为有名。到了唐代,随着高足坐具的传入和流行,人们的就餐习俗由席地而坐的分餐制转而成为高凳(或椅)大桌的合食制。

材料二   茶叶的种植和饮用,在我国起源甚古,但一直主要集中在南方。到隋唐五代时,饮茶地区向北方及周边地区扩展。茶叶自江、淮转运而北,舟车相继,所在山积,品种和数量都非常之多,茶铺也在各地盛行,“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一时期人们煮茶、饮茶的器具也是非常精巧的。在西安和平门、陕西背阴村、山西繁峙、江苏丁卯桥等地都出土过银茶托莲瓣或葵花形的银茶托。饮茶这时已成了一种对玄远的文化意境的追求,凡心俗情,都在淡寂的饮茶的过程之中被一涤而尽。

——摘编自《中国风俗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饮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饮茶之风盛行的影响。
2024-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Ⅳ)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图是在洛阳含嘉仓出土的武则天时期的仓铭砖。砖上有“苏州租糙米”字样,数额为“一万三××十五石”。砖上还明确记载着存入日期,仓吏姓名等。经过古砖上的记录,以及对含嘉仓容积的测算,专家发现整个粮仓可以储粮600多万石,而唐朝时期的1石大约是现在的53公斤,所以整个含嘉仓能储粮3.1亿公斤,可达全国粮食储量的一半,这块仓铭砖拓片所载信息折射出唐代(     
A.税制改革的隐忧B.江南经济地位的提升
C.政治中心的东移D.苏州城市商业的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洛阳含嘉仓出土铭砖铭文的部分记载介绍。据此可推知,当时(     

砖窑

铭文记载介绍

铭砖一(窖17)

输粮地点是苏州,时间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品种与数量为“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耗在内”。

铭砖二(窖19)

输粮地点在邢州,时间在长寿元年(692年),品种与数量为“小√七千五百石九斗八升耗在内”。

铭砖三(窖19)

输粮地点在冀州,存粮“万肆千贰佰捌拾硕”。

铭砖五(窖50)

输粮地点在德、濮、魏、沧等州,时间为天授元年(690年),品种与数量为“粟八千六百九十五石耗在内六千廿石,一千二百八十石六百石七百九十五石”。
A.经济重心转向南方B.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
C.封建剥削日益严重D.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