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出现了多个新兴节日。开元十七年(729年),百官表请以唐玄宗生日为千秋节(皇帝诞节),得到唐玄宗首肯,唐玄宗还下令允许“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天宝五年(746年),陈希烈上奏,“太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唐奉其为始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这一建议得到皇帝首肯。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颁布《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在中和节这一天,百官要献农书,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来赠送亲友。此外,迄今仍堪称“大节”的清明节和中秋节也在此时诞生。据史料统计,唐代节假日的总天数超过了40天。

——摘编自张勃、李学娟《唐代节日特征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补充一条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女性服饰雍容华贵,装饰物也繁杂富丽。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丝绸之路”的兴起也使得唐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有着许多的商旅往来,因此唐朝服饰也深受西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唐朝女性衣装,从画作到实物,绝不保守。唐朝社会文化环境开放,服装设计思路中充满着外来文化,也使得唐朝服饰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了不断自我创新的文化基础。衣帽装扮和着装礼仪随着社会要求和职业要求不断变化着,当然在这之中也有一定的人文色彩。

——摘编自唐凯旋《唐朝服饰的探究》

材料二:宋朝建立初期,受战乱影响,民力匮乏,百废待兴,自然自上而下都提倡节俭。太祖躬身践行节俭,要求自己、后宫、王公大臣奉行简朴生活。再加上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士大夫走向政治权利中心,形成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审美视角,表现出与唐朝不同的审美观——质朴、淡雅的审美,这种美学观念奠定了宋朝美学的基调。随着宋朝女子“三寸金莲,杨柳细腰”审美之风的流行,出现了与之体型审美相适的窄长造型服装,如宋朝褙子窄身窄袖的造型。宋朝中后期,由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女子服饰在继承前期服饰风格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款式,打破了宋朝服饰初期简朴的风格,呈现出奢华、新奇之风。

——摘编自陈长美《宋朝女子服饰流行变迁的社会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唐朝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宋服饰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此外,唐政府还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蕃坊”特区,之后这些地方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不许随意出入,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等等。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指出清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成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剑光《开元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周朝的典制同样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经常被后人提到的典章制度。但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一部分制度到唐朝中期已遭到破坏,最终废弃,还有一部分则在进一步调整、发展后继续发挥作用,并为以后的王朝所继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唐朝前期强盛局面的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