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即位之初,将军陈武等主张对南越和匈奴动兵,“以一封疆”,但汉文帝反对,其理由是对周边敌对民族不能轻易出兵,应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南越,妥协和讲义并重,答应赵佗提出的“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等不失原则的要求,并表示和平的愿望。对匈奴,即使非要用武力不可,民族冲突以后,也力争与匈奴化为兄弟。南越与匈奴降附后,设置属国,《汉书》云:“因其故俗为属国”。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北疆的胡人、稽胡、契丹,西疆的吐谷浑、党项、羌人,南疆的诸蜜、僚族等,相继附而复叛,其中威胁最大的是突厥。唐太宗慎重地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习俗而抚驭之”,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分享天下。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受国力限制,不得不采用消极防御的政策,甚或以“和亲”和“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的办法,以谋求沿边郡县的安定。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对仍不断进行骚扰的匈奴势力,进行有效地反击,团结西域各兄弟民族“断匈奴右臂”,乃成为汉朝的根本战略。经七十余年的努力和斗争,这项伟大计划终于获得成功,其标志就是匈奴贵族势力退出西域,汉朝西域都护府建立。

材料二       644年,龟兹平定,西域实现统一。唐朝对西域的统辖,承袭了汉朝的羁縻政策,在各方面又大大向前发展完善一步,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西域各地对唐王朝的隶属关系,建立并加强了西域各族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感情。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殷晴《汉唐西域民族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王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对西域采用的民族政策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