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元朝此举意在(     
A.促进不同文化的深度交融B.彰显政权正统地位
C.消除蒙汉之间的民族隔阂D.注重笼络上层人士
2024-04-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元朝时,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正了南北朝修史的弊病,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     
A.“大一统”政治意识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C.实行民族平等的开明民族政策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
2023-11-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元朝为修订历法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元政府选派14名天文学家到国内26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公元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并颁行于世。据此可知,《授时历》的颁行最主要得益于(       
A.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
C.科学家的探索精神D.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4 . 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因从政、驻防、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居,内地汉人因被俘、罪徙等原因迁往边地也不在少数。这反映了元朝的统一(     
A.激化了阶级矛盾B.促进了民族交融C.造成了边疆危机D.加强了中外交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同时,设四于学,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中国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并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都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

——摘编白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大一统实践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2023-10-09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元朝在建立行省制度的基础上,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在全国共设驿站1500余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缘地区共1600多处,达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的效果。据此可推知,元朝驿站的设置(       
A.充分发挥了汉人的核心作用B.适应了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
C.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D.维持了各族间经济发展的平衡
7 . 1260年忽必烈即位,取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大元”,年号中统;即位不久便动议为辽、宋、金修史,几经争论,直至元朝末年才确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据此可知元朝(       
A.与辽宋金政权关系对立B.旨在突出政权的正统性
C.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D.延续了前代的修史方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的情况,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浙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同时,设四于学,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中国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并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都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

-摘编白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的大一统实践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忽必烈即位后.定国号大元、年号中统,并为辽、宋、金修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表明元朝(     
A.开创了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B.形成了开放平等的民族观念
C.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D.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2023-03-08更新 | 48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虽也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一种羁縻政策,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它不是限制,而是有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给于少数民族首领以优待,封官进爵,并且给予其部族以优厚的安置,进而削弱民族隔阂,最终实现同化的目的;同时通过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在民族交往中实现多元发展。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三: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指出材料一的地图反映秦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中国观”在元朝的转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