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注: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

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

——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

材料三:包头地区拥有白云鄂博铁矿,煤、石灰石、萤石、耐火黏土等辅助原料也应有尽有。1955年集二铁路建成,苏联通过它向包钢运输了大批建设所需的设备。包钢是建国初期“156项工程”项目之一,在国家统一安排下,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干部、工人、转业军人、学生和技术人员怀着建设新中国、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情来到包头,成为草原钢城的创业者。1959年10月16日,包钢一号高炉出铁,结束了内蒙古地区“寸铁不产”的历史。包钢和鞍钢、武钢一起成为我国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

——摘编自《“一五”计划与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包头草原钢城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2024-05-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校模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5次组卷 | 3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罗源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史料出处
秦朝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汉武帝至西汉末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东汉前期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体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中一个制度的影响。
2023-11-1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归纳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的藩镇的异同。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与中央的问题上,针对汉初“郡国并行”造成的诸侯尾大不掉的弊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实力,使之无法与中央分庭抗礼。

——摘编自徐本华《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汉武帝在宏观经济制度层面推行了一场整体配套制度改革,这具体表现:在将利益最为丰厚的铸钱、煮盐、冶铁国营化;废除民间铸钱旧俗,规定由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均输”“平准”等。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及该制度的弊端。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措施及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

盐铁政策翔论双方主张(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肾良、文学之士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营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格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控、均输。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1)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史记》

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材料一体现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01年版的《中华历史通览》丛书把中国古代史分为12个阶段,分别编写了12本书,每本书以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命名,分别是:

阶段上古秦代卷汉代卷魏晋卷南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
书名《文明曙光》《华夏方兴》《治乱嬗替》《南北分治》《大河滚滚》《流金岁月》
阶段五代十国卷宋代卷辽夏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
书名《乱世风云》《两京梦华》《塞北三朝》《大漠烟尘》《枯荣之间》《冷月清风》
(1)《中华历史通览》丛书的作者以《大河滚滚》作为隋代卷的书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合理的理由。
(2)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阶段特征。(要求:确定阶段,概述特征,形成结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司马迁《平准书》:“汉兴,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是时吴王濞既即豫章郡铜山铸钱,文帝又赐邓通以蜀严道铜山,得自铸。《汉书·食货志》言吴、邓钱布天下。此亦开兼并之端。贾山谏除铸钱令,谓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盖为此发也。文帝之政,亦可谓敝矣。至景帝中六年(前144年),乃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行三铢钱。五年(前136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币制乃稍定,而五铢遂为最得民信之钱。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到汉武帝时期货币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