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0 道试题
1 . 阅读秦汉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秦朝形势图

(1)依据地图信息,简述秦汉为什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2)概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积极意义。
2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A.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B.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现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021-06-01更新 | 1646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3 . 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4 . “置”是汉代邮驿系统的一个行政单位跟“亭”“邮”“驿”类似。如图为汉代敦煌邮驿系统示意图。这可以佐证此时期

A.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B.与西域地区交流频繁
C.对西域地区直接管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5 .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边疆少数民族“寻根问祖”:闽越、瓯越是越王勾践的子孙;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西南滇国是战国传说人物庄踽(楚庄王的后代)建立的。这样,西汉帝国版图内的所有族群彼此都血脉相连。这些记载
A.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B.旨在为汉武帝歌功颂德
C.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观念D.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
6 . 西域都护

材料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

材料二 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西域的莎车(西域诸国之一)等国在天山南道发动叛乱。《汉书·冯奉世传》记载,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古代使节的权力凭证)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

材料三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郑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是岁,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1)对比《汉书》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设置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异同,并谈谈你对记载差异的看法。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域都护设置的作用与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亲亦称政治联姻,指封建统治者为免于战争之苦,捐弃仇怨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建立和平、亲睦关系:在我国封建诸王朝中,汉、唐是实行和亲政策较为典型的王朝:其中,西汉承续213年,与少数民族和亲迭16次,昭君出塞乃为佳话;大唐立国289年,与少数民族和亲达29次,文成公主入藏留传后世,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可谓封建王朝以和亲方式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典范,不仅在稳固封建政权、消除民族隔阂、缓和民族关系、促进边贸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亦有助推作用。对其稍加梳理,亦不难发现,汉、唐虽然都以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形式,然而细作推论,彼此差异甚大。

——摘编自唐建兵《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推行“和亲”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推行“和亲”政策的意义,
8 . 古老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映射了社会的变迁。以下是汉代河套地区的一些县名:西河郡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五原郡的田辟、宜梁、临沃;朔方郡的沃野、广牧。据此可知,汉代
A.河套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B.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C.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D.儒家文化在边疆得到传播与认同
2021-05-08更新 | 29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广东地区专用)
9 . 下图为北宋墓葬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胡人牵马俑。该图可用来佐证
A.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B.中西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
C.景德镇制瓷业的中心地位D.宋人崇尚理性的审美观念
2021-05-05更新 | 572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骞,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张骞不仅开拓了汉与西方诸国贸易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同时,也通过它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治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但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要演导出威武雄壮的戏剧,还得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舞台。这就是平常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凿空”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凿空”成功的原因。
2021-04-28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