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防建设、海权意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权意识

出处内容摘要
邱伟云、严程《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边疆概念群研究》宋代虽然有海界之说,但却没有将海洋本身纳入对国家疆域的思考;明代虽然已经十分关注东南沿海问题,但仍然作为“海域”,而非“海疆”问题进行讨论;近代“海疆”作为一个概念,成型于清代晚期。
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
郑剑顺《严复的海权观及海军建设思考》严复认为,中国历朝历代满足于陆地农耕生计,忽视海权,自弃海洋大利,结果导致国家落后,遭受列强侵略。如果中国有的强大海权,就能获得海洋利益,也可避免被强敌侵扰。
曹立、何广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权观。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提取上表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海权意识的状况加以解释。
2024-02-2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双语学校2024届高三1月学科素养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国际海洋法权不断发展完善。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史实
15-16世纪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订立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划定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线以西归西班牙,线以东归葡萄牙。1529年两国订立《萨拉戈萨条约》,在太平洋中再划一线,将全球海域划分为二,两国垄断海洋通航权。
17-18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发表《海上自由论》,提出海洋自由原则,遭到以英国人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闭锁论的反对。18世纪后,英国放弃“海上控制论”转而支持主张把海洋划分为领海与公海的主张。此后公海观念逐渐被普遍接受,相应的立法和规则也不断涌现。
19-20世纪在经过了欧洲国家一系列的海战后,1856年欧洲七国签订《巴黎海战宣言》,宣布废除私掠船制度,确立保护中立船和海上封锁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海权论,海洋大国开始重视对制海权、海上贸易运输规则、海战规则以及海战人道主义保护立法。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兴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出台。它重申传统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事项做出了规定。但某些海洋强国却动辄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构建《公约》之外的海洋法律秩序。

——摘编自马得懿《海洋法律秩序生成:历史脉络、法治困境与海洋法权》


据材料,围绕“近代国际海洋法权的变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
2024-01-19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权战略学说

美国的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代表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链条是:强大的海军——海战——消灭敌方舰队——取得制海权——打通本国与世界市场的通道并确保在远方的商业优势——保持帝国的不断增长。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

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

法国海权战略思想较为人熟知的是“青年学派”,其核心观点是:法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建立一支由小型、快速舰种为主力的舰队,使用鱼雷、潜艇等技术,避开敌人大舰队,打击敌人的商业航线,制造敌国内部混乱,使敌人最终按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谈判。

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的“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据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现象加以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