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林德碑”牌坊(如下图所示)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它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采用汉白玉蓝琉璃瓦庞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单文用了拉丁文、德文、汉文三种文字,表达了清朝皇帝对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惋惜。


材料二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之后,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并将其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颜仪民《克林德碑——公理战胜碑——保卫和平牌坊》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林德碑”建立和改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克林德碑”更名为“公理战胜碑”的认识。
2023-02-1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
(2)一战客观上将____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2022-08-29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三)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课前案)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被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被控制在日本手里。一些先进中国人决心利用一战,奋力一搏,北洋政府高官梁士诒就在1915年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外交策略。而此时,西方列强已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法国和英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和整体战,战争的结局将取决于经济、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而中国正是可以为两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国度。从1916年开始,中国为英法提供了14万精壮华工,从事军工生产、物资运输、修筑战壕等工作。19178月,中国历经三年的参战努力,正式向德奥宣战。之后,中国不仅宣布废除与德奥两国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德奥两国在华租界、终止支付庚子赔款,而且取消了德奥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因为华工的到来,英法在大战紧要关头免去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因为华工的存在,中国外交宫才能够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并最终帮助中国政府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世界。

——摘编自徐国琦《“危”“机”与“苦”“力”:一战华工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参加一战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参加一战的作用。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类别

内容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一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1)指出《凡尔赛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

——《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的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帝国主义列强或者拒绝讨论,或者借故拖延。

——《世界现代史》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九国公约》的实质。
(3)结合以上材料,简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经过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材料二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

——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基本宗旨;分析国际联盟在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无法实现其宗旨?
6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己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自决权的宣言,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年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储昭根、于英红《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意义。
2019-07-0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考前仿真文综历史试题

7 . 自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睦邻关系尤为令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历史的教训。

材料一   对于海峡对面正在发生的巨大变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相信“两国人民”一定会有相同的要求:希望向法兰西伸出援助之手,以平息暴乱恢复原有的和平。

……暴徒的行径正在不断升级以致为我的行动提供了合理可靠的依据。我们要为实现和平的行动就要开始了。

——1793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小)

材料二   现在是应该分清敌友的时候了,虽然目前我们有选择的余地。是向左,向右?……他们应该成为我们的朋友——对付敌人.这样更有利于采取主动而把握对未来世界的控制。

——1903年英国首相贝尔福

材料三   我们非常同情您及您的国家在战争中所遭受的得不幸,而且理所当然应该得到补偿。……我个人也非常赞同维尔逊先生关于“对于德国的惩处应限定在不致成为其复仇的借口”的忠告。因此建议总理重新考虑您的计划。

——1919年劳合.乔治对克交谈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两国人民”应该是指哪些阶级或阶层?并指出英国采取军事行动的企图。

(2)分析指出英国首相贝尔福讲话的主要背景。以史实说明英国所采取的行动是否“把握了对未来世界的控制”?

(3)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英国对法国政策的什么变化?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英国怎样相同动机?分析这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4)结合所答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2018-08-21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测试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2018-01-24更新 | 41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7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上适应性月考(三)文综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欧美的和平运动已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特别高涨。19488月,由法国和波兰的文化工作者和科学家发起,国际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召开。1949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举行。1950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195011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50年代初期,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组织下,全世界掀起了和平签名活动,签名人数最多达6亿多人。这些运动对于朝鲜战争的停火,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以及世界局势逐步由紧张到缓和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欧美和平运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初期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这块被列强激烈争抢的土地,对一些殖民国家来说经济价值并不大。1914年之前,德国在非洲仅有极少的投资。法国也仅将其对外资本的15投入整个海外殖民地,远远少于对俄国的投资。……正如德国首相马洛所言:“问题不在于我们要不要征服殖民地,而是必须这样做。”德国作为欧洲后起之秀,在1871年击败法国,实现统一后,便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大国实力,以达到威慑效果,海外殖民成为战争之外的另一种显示国家力量的途径。法国的政治家同样将海外扩张作为恢复民族尊严和荣耀的工具,以挽回普法战争的溃败所带来的耻辱。

——摘编自马春霞、鲁东海《对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问》

材料二   欧洲仍然没有足够的人力主导全世界。然而,工业技术弥补了这一不足。欧洲的优势在18世纪末变得明显起来……遭受欧洲帝国主义侵略的人们发现难以抵抗侵略者,因为侵略者乘坐蒸汽船,携带奎宁,装备钢枪钢炮。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欧洲列强为何会对经济价值不大的非洲进行白热化的争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遭受欧洲帝国主义侵略的人们发现难以抵抗侵略者”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