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格局

(1)如图中呈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形势的是 -(图一/图二),理由是
(2)为了重构战后新秩序,各国采取的措施有
①召开华盛顿会议   ②签订《九国公约》
③建立国际联盟       ④颁布《宅地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将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填入上方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字母)。
A、德国突袭波兰   B、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E、日军偷袭珍珠港
(4)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世界性国际组织,一战后成立的是 ,二战后成立的是
(5)从“相同与不同”的视角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格局的认识。
2022-11-0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材料三   英国画家尼维森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光荣之路》,讽刺了统治阶级所鼓吹的“光荣”是对人们的欺骗,带来的是死亡和灾难。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世界主要力量的什么组合状况?
(2)简要分析这一时期世界主要力量组合状况的成因。
(3)据材料二概括毛奇的主要观点。他的意图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光荣之路》的寓意,谈谈一战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创伤?
2022-04-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近代的股票市场,是逐渐从无形到有形、从分散到集中发展起来的。随着在华外国股份制企业营业发达,投资者获利丰厚。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规定不管经营如何,每年都发放10%的股息。投资者把购买股票看成获利的极好途径,以致购买股票,极少过问公司的经营状况。《申报》曾经报道:“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何妇,竞往附股,唯恐失之。”钱庄见有利可图,大肆放款,有些钱庄“资本不过数万之多,而放账竟多至数百万”。上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股票交易的高潮。18826月,上市交易的股票仅有10种,到了18834月,则达到29种。股票市场的价格均超过了股票的票面额,高的甚至超过数倍,股票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由于国际市场丝织品出现波动,引发国内商号乃至钱庄倒闭,对市场形成严重的冲击,出现了全融风潮,股市一落千丈,最终酿成巨大灾难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的三次全融风潮及其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和美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一方面战后自由贸易扩大,通胀率保持在低位,美国企业的管理和党争力迅速提高,多种发明和技术如汽车、无线装置、电器和石化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前景。美国经济更是进入著名的“柯立芝繁荣”,基本面支持了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战时公债逐步退出美国证券市场增加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应,国际资本也大量流入美国,银行保证金借款又进一步刺激股市上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数百万普通居民争相购买股票的景象。1929年崩盘前,美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PE水平接近20倍,当时的股票价格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高的。

——摘编自杨宝忠《美国股市百年发展史:读懂它,就读懂整个西方证券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股市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美两国股市发展的历史背景。(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股市发展的认识。
4 .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期的态度都发上过从中立到参战的过程变化。据此请回答
(1)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析这一态度的变化对战争进程、美国自身、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从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2021-07-0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他顾,暂时放松了对亚洲地区殖民地附属国的控制和压制,一战后,在苏俄的影响下,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在东亚,五四运动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在东南亚,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领导了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荷兰殖民的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影川,后,印尼大批民众转向苏加诺领导的印尼民族党,主张走温和路线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运动;在南亚,甘地和国大党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这一时期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冲击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又连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成为20世纪30年代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而这一破坏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总的说来,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相似的影响。不过,它们在细节上存在着种种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两次大战战后的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主义权力的加强形成鲜明对照。二战后的20年内,欧洲诸幅员广大的帝国几乎全已消失。从这一意义上说,这20年是欧洲在政治和军事上衰落的20年。但与此同时,由于全球日益统一,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技术正以不断加快的速度传遍全球。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时期既是欧洲衰落的时期,又是欧洲胜利的时期,这一点似乎是有悖常理的。

——摘编自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的相似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20年间欧洲发生变化的认识。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西方文化利弊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

材料三   不少德国学者对儒学的态度颇为矛盾,或者说,他们是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一方面,他们预感到西方技术文明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其实孕育着深刻的危机,认为儒家的道德学说确实能够为西方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学说“贫乏”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却让他们始终无法认同,而且,在审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动乱的社会现实之后,他们又开始质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能力。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形成近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事件,分析其构建的社会制度受到怀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良民宗教”的代表学派,简述该思想学派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西文化利弊反思中得到的启示。

8 . 材料   化学武器是一种极具实战价值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14年10月,德军和法军在战场上开创了使用刺激性毒剂的先例,标志着化学武器正式走向历史舞台。起初,毒气弹施放的毒剂浓度也很小,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不认为使用催泪弹违反1899年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海牙公约》。

1915年3月,德军最高指挥部召开秘密会议,制订了一项阻止英法联军的作战计划4月22日上午,在伊普尔前线阵地上,德军用氯气攻击英法联军阵地。英法联军有1.5万人中毒,至少有5000人死亡。一战期间,估计至少有50965吨毒气用于战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制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6500人,至少有85000人死亡,经过一战残忍的毒气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再次重中禁止使用毒气,各国也都清楚毒气弹的使用只能引起对方同样的报复。因此在二战中,尽管美、英、苏、德等各大国都做了毒气战方面的准备,但大规模毒气战并未在他们之间爆发。

——摘编自唐瑾《底线被践踏:一战中惨烈的毒气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中毒气用于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中毒气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战结束后,针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北洋政府积极派遣使节去往欧美国家进行访问,表明中国立场,以期得到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寻找盟友和伙伴,更进一步加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资格,并最终确定了“联美制日”的方针。顾维钧也认为:美国“战后于国际上势力必更见扩充”,所以,“我助彼战,将来国交上获益实属不浅”“作为协约国中最强的首脑,以及协约国阵营公认的发言人,威尔逊总统在和会议决时所发表的意见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在巴黎和会期间,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美国还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日本在远东可作为牵制苏俄的重要力量,并以此牺牲中国山东的利益来满足日本要求。但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不仅恢复了在山东的主权,结束日本的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而且从法律上确认了对胶济铁路和其他经济利益的所有权。有学者认为:“华盛顿会议是中国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权利,还争回一些民族权利的国际交涉。”

——摘编自黄伟《以山东问题的交涉为例看中国外交——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联美制日”方针提出的原因以及结果。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会议是中国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权利,还争回一些民族权力的国际交涉”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

——《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格雷的评论“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2018-03-03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课时作业14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