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20年秋到1921年春,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在西伯利亚、乌克兰和顿河流域等地都发生了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暴力骚乱事件。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苏俄(       
A.敌对势力过于强大B.继续参加“一战”
C.政策严重脱离现实D.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2 . 十月革命后苏俄住房政策如表:
1917年11月内务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关于延期偿付住房费用)的法令在故争时期和战争结束后3个月内,完全免除低收入工人和职员、前线战士家属的房租
1921年1月人民委员会额布+关于免除房租)的法令取消市有住房中工人、职员的房租
上述法令(       
A.根本改善了劳动群众的居住条件B.体现出管理住房的市场化思路
C.实现了对全部私有住房的公有化D.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023-07-06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先后有10万名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同时苏联从西方国家引进了800多个大型技术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部门,包括了大量苏联工业体系的骨干企业。这是由于(     
A.西方不再坚持意识形态的对抗B.新经济政策扩大了对外开放程度
C.经济危机为技术引进创造条件D.苏联成功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难以忍受余粮征集制的沉重负担,产生了严重不满;大批工人由于饥饿和工厂停工而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列宁认识到如不改变政策将失去广大工农群众。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只能采取“迂回过渡”的办法。19213月,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石镇平《重新解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在列宁心目中,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错误做法的纠正,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粮食税、发展租让制、租借制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货币和商品交换等看出,无论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还是允许自由贸易、商品货币关系存在,都是列宁在破解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难题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毕竟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无疑是破天荒的。

——摘编自王进芬《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并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例,说明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苏联在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以后,几乎所有农业生产产量均低于1928年时的水平,只有播种面积和皮棉制品产量略有增加。面对苏联政治局下发的收购计划,农民只好将口粮及种子粮上交。这一现象反映了苏联(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B.农业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
C.农业集体化背离了苏联模式D.计划经济加剧了社会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图是1937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苏联展馆的双人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该作品(       
A.反映苏联女性地位得到普遍提高B.建构起官方政治理念的艺术符号
C.体现新经济政策实施时的精神面貌D.重现农业集体化时农民的劳动热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24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1925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8 . 下表是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中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     
急剧提高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比重,相应的压缩消费比重
通过税收、公债和一次性捐款等方法吸收居民资金
开展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
调整工资、奖励制度,鼓励职工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

A.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C.造成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滞后性D.使苏联市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2023-02-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提出了对劳动者进行简单生产管理教育并立即实现人民自治的政策。到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着重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大力开展经济建设逐步实现群众自治。这一转变有利于(     
A.对社会改造的新探索B.推动苏俄工农联盟的形成
C.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D.实现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对传统理论和体制发出了严峻挑战,建立起了受国家政权领导但又为国家服务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并且为小生产者的存在正名:农业上,每一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多打粮就能多得粮食,因此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在这一政策下,农民可以把多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去出卖,这就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为商品的流转、商品经济的恢复和活跃创造了条件。此外,这一政策还改变了内战后期产品的免贵分配,允许商品买卖合并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二   斯大林往往打着列宁旗号,大量地引证列宁的话,实际上斯大林与列宁的联系是非本质的。斯大林主义是背离列宁的思想的。在军事共产主义结束后,列宁强调把全国视为一个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长期的,并且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过渡形式,而斯大林对苏联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消息报》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过程中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这也对此后的领导人产生影响。

——摘编自陆南泉《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材料三   关于苏联的部分观点

人物观点
美国前总统布什苏联发生的事情(苏联解体)是我们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
一些西方学者极权主义这一管理体制最终必然走向可悲结局。
吴雄丞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条“拆除社会主义大厦”的路线。

——摘编自林志彬《苏联剧变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