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性组织。中国知识界认为,万国联盟也就是国联的成立,“并非偶然的运动,孤立的现象,而是历史、政局、思潮诸种因素凑合以成”。“今日国际最困难,也最根本之问题,即在调和各国家之利益,规范各国家之野心,综合各民族之精神,使悉有利于公共的善。换言之,即不承认世界上有‘完全独立’独自发展而侵害他国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要成一种有组织的团体。维持这个国际组织的,就是万国联盟。”“万国联盟,就是使世界废除战争用公理裁判曲直的唯一方法。”

——摘编自郑大华、王敏《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造成的大浩劫,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一旁,在吸收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秩序的共识。《联合国宪章》强调会员国不分大小都有平等发言权的规定,宪章所规定的组成联合国为数众多的专门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原则,无不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使联合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宪章所确定的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不仅反映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历史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内部机制上赋予联合国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量,使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的特点,并指出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的进步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一国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还是解构和整合国际关系,推动世界格局变迁的基本力量。在以前的国际关系史上,国际关系的演变一般都是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如维也纳体系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雅尔塔体系就分别是一战和二战促进的。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格局转变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从科技催化经济、再以经济和军事对社会支撑作用的位移,经政治的途径而和平完成的。

——摘编自蔡长华《论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上述材料蕴含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从中提取一个恰当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年以来,世界政治格局以体系交替的形式向前演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心体系三次更迭。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新的互动原则集体安全机制试图取代原有互动原则大国均势;新互动原则实施失败,成员国再次回到原有互动原则。在雅尔塔体系中,集体安全机制与均势原则密切结合,成为新的互动原则;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单元互动更加审慎。第三个体系是当今世界所处的一超多强体系(1991年至今)。

——摘编自姚枝仲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政治格局演进》

材料二   秩序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权力关系结构,伴随地缘政治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是全球秩序的转型,正如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所论及的: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使得西方世界秩序的普遍性不复存在,西方国家唯有尊重非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建立起和谐有序的世界新秩序。

——摘编自周颖《多极化世界的全球传播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政治格局中心体系三次更迭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世界秩序变动的因素。
2023-09-1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在各地正受到挑战。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挑战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都被成功地设法阻止了,但这种缓解只持续了20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削弱过程,使欧洲各地的帝国处于大混乱之中。不仅从欧洲历史的角度、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都是作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而引人注目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99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至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六年的“二战”终于结束。这场战争使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它留给全人类的是无比巨大的创伤和破坏。美国在战争中损失不算太大,194510月在美国纽约成立了联合国。虽然成员国不断增多,但在其成立初实际上为英国所操纵。美国世界第一强国优势依然得以保持。苏联实力虽遭到削弱,但仍得以保存,成为战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先后上台执政进行改革,特剧是在勃烈日涅夫缓和战略和霸权主义的维护下,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摘编自韩德芹《浅析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使欧洲对其他地区的控制明显削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向苏联大使强调:“肯尼迪总统早就想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走这些导弹……这次危机一结束,这些导弹就会拆除。”苏联……同意拆除导弹并让联合国代表前往核实拆除工作。

材料二   无论美国和苏联都从这次危机中更尖锐地看到了核时代超级大国对抗中固有的风险和核讹诈政策的局限性……此后美苏不再动辄以核武器来彼此炫耀和对抗,而且开始就核武器的控制达成某些协议。

材料三   经过这次对抗,美国还认为,美苏都有大量的核武器,处境相同,对核战争的风险有共识,苏联对此比较“理智”,而中国则更加危险。故而美国进一步加强在亚洲遏制中国,甚至希望利用苏联来制约中国。

材料四   美国的盟国担心,超级大国可能把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而另一方面,当它们遭到攻击时,美国又可能不愿冒其自身核毁灭的风险来保护它们。戴高乐指出:古巴事件使人们再次看到,由于核僵持,美国的保护伞不可靠了,欧洲必须靠自己,法国必须有独立的核力量。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古巴导弹危机及影响》


(1)据材料一、二,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得以成功化解的原因。
(2)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及其解决对中国和西欧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关系问题的认识。
2021-09-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