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古代至中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城市,见证了地中海区域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意大利的早期历史发展中,最初主体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希腊人在南部的“大希腊”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如那不勒斯、塔兰托等。希腊人教会了意大利半岛居民种植葡萄和橄榄,传授了城防工程和重装步兵战术。尤其重要的是,希腊人把他们的字母系统传播到了意大利,而后罗马人将它发展成为自己的字母。当希腊人在南方广泛播撒文明种子的时候,伊达拉里亚人在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的发展盛极一时,罗马人的凯旋式、角斗士表演以及罗马贵族所穿的镶紫边的白色长袍、跟随在高级长官身后的扈从仪仗等,都源自于伊达拉里亚人。

——摘编自马克毒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材料二   罗马城诞生于台伯河畔,与其处于有利的商业交通要道密切相关。从罗马的地理位置来看,台伯河口盛产海盐并兴建了许多盐场,罗马距离河口近在咫尺,正好处于海运和河运的汇合处。人们用船只将盐、粮食和各种舶来品运到罗马城中,在那里很快形成了一个商品集散地。公元前6世纪罗马大兴土木,挖水道、辟广场、铺街道、建神庙、筑城墙,罗马从简陋茅屋组成的村落变成一个居民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完全可以与当时伊达拉里亚和希腊的城市规模相媲美。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版)》

材料三   (中世纪后期)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日益衰落,对尼德兰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城镇鞭长莫及,最终这些地方的城镇发展成为自由城市。这些城市大多都处于东西方商业交往的关键位置,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助力,人口日渐增多,经济也开始蓬勃发展。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对艺术的要求也就多了,于是这里又成为艺术和学术的中心。城市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人民也得到了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于是这里也就产生了更加自由、更加先进的近代民主政治的萌芽。

——海斯·穆恩·韦兰《极简人类史》

(1)根据材料一、以意大利早期发展历史为例,多角度概括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城的经济地位,并分析罗马“从简陋茅屋组成的村落变成一个居民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自由城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城市发展对西欧历史产生的影响。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活动充分发展并日臻成熟的阶段。秦汉帝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让铁犁牛耕这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黄河流域得到普及,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这使得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新生产力蕴含的巨大能量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同时,汉平帝年间(公元前9年一公元6年)中国人口已达5900万,农业技术的成熟与人口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使得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出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汜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大量涌现。

——摘编自莫鹏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农书及其编辑实践研究》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罗马都是以农立国的典型的农业国家,在公元前一世纪,两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面。中国自先秦以来长期推行重农政策,农业生产部门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五谷、桑麻、六畜、蔬果、渔业、林业。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由一个古朴单纯的农业小邦发展成农、工、商、高利贷全面繁荣的经济强国。对于金钱与利润的追求,使他们大多转而从事利润更高的园艺果圃业。与市场商品经济挂钩的产品成为农业的主导,而粮食则用低廉的价格从北非运购。他们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排序是葡萄、可灌溉的园圃、柳园、橄榄园、牧场、谷田、采伐林、树木园、橡树林。在中国农业中占居首位的五谷被降至第六,与西汉的农业观大相径庭。

——摘编自张齐政《从古代农书看公元前一世纪西汉与罗马的农业生产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书大量涌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农业发展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7千纪到前1千纪,东地中海贸易作为早期贸易活动的代表,以黑曜石、青金石和青铜的金石之路为典型,贸易形式基本上是原始的物物交换。金石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上层贵族的需求,具有零散分布、时断时续、区域贸易的特点,但是客观上通过若干贸易路线的互通与交集也沟通了爱琴文明、古埃及文明、叙利亚﹣巴勒斯坦文明、赫梯文明、两河文明和伊朗文明区域。

——摘编自刘昌玉《上古时期东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与贸易活动》

材料二   公元1-2世纪,随着印度洋季风规律的发现、地中海世界造船技术在埃及红海沿岸的传播、埃及红海港口及尼罗河之间交通的改善以及东方商品消费市场的扩大,罗马、埃及与印度次大陆远洋海上贸易迅速发展……随着"罗马和平"的到来、消费量的增加、政治竞争的助推和奢靡之风的盛行,罗马人对东方产品的需求增加,经由埃及东方贸易在罗马经济中地位日益突出。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东方贸易比学者们普遍强调的规模更大、运作更加复杂。东方贸易在帝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陈思伟《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及其在罗马帝国经济中的地位》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贸易活动对上古时期社会交流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罗马帝国“东方贸易”兴起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023-2024学年好以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但常设官职非常少,直到公元2世纪,中央和行省的高级官员不过150人左右。罗马境内存在众多地方风俗与文化,甚至同一行省内部都保留着自己部落首领的藩属国。即使是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中于一身的皇帝也不可能将触角深入城市和乡村,只能仰赖行省和地方的精英阶层治理各地。行省总督是该省最高的军事、行政和司法长官。总督之下是罗马帝国的基本单位自治市,每个城市设有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保卫疆土和向中央政府输送税收,即使是这些任务,地方政府大多也仅限于倡导,而非通过政府投资系统开发和兴办。通过把治理责任委托到地方,罗马人有效地削减了行政成本,维持了庞大帝国的运转。

——摘编自晏绍祥《与距离斗争:波斯、罗马与秦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材料二   罗马城起于山丘之上,台伯河河床较低致使当地居民日常取水极其不便。帝国境内地势险要之处的水源无法满足军事需要,位于西班牙的陈旧供水系统也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用水需求……从而修建了赛戈维亚古罗马高架引水桥,引水桥由2.04万块石块堆砌而成,共由166个圆拱构成,128根石柱支撑,长728米,高30.25米。引水桥巧妙地结合赛戈维亚的地势特点进行设计,将河水引向地势较高的城市区域。

古罗马高架引水桥

——摘编自李延梅、周小儒《浅谈西班牙赛戈维亚古罗马高架引水桥的建筑设计之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实行地方自治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古罗马高架引水桥的目的,并指出赛戈维亚高架引水桥的建筑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城的首条下水道修建于公元前800-735年,到公元前100年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全城下水道系统。每一下水道系统都由一条主下水道和多条分支下水道组成。前者由政府出资修建,直接与台伯河相连。后者包括家庭分支下水道和公共分支下水道。家庭分支下水道由私人出资在自己家或经营的小商店等内部修建,并通过政府修建的公共分支下水道与主下水道相连。大法官发布法令“禁止使用强制力来阻止在国有土地上修建下水道”,主下水道或公共分支下水道建成后的维护工作由监察官以公共名义进行维护。家庭分支下水道则由公民个人负责维护,但大法官发布法令保护“这些下水系统的清理和维修”。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下水道的修建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1840年代,让工业与生活废水从下水道直接流入河流,被伦敦市政当局视为最快速、廉价的垃圾清理方式,当时每天约有250吨垃圾通过下水道流入泰晤士河。1858年夏,天气异常干旱,泰晤士河水位下降、河面垃圾横行,成为一条恐怖的臭水河。大恶臭随即弥漫伦敦城。

社会各界意识到,“改建下水道出水口是最迫在眉睫的卫生难题”。议会拨款300万英镑用于建设远离市中心的下游下水道排放口,使泰晤士河伦敦段避免了被垃圾涌入的命运。到1887年,下水道排水口处修建起了沉淀水渠,用于分离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液体垃圾由化学家稀释气味,固体垃圾由专门船只运至北海,以此减少对泰晤士河的污染。19世纪末,伦敦市开始从生态观念出发,为下水道排水口配备分析化学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恢复水中生态。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伦敦下水道改革探究》

材料三   建国初期,面对晴天臭气弥漫、雨天内涝严重的问题,北京市把下水道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仅1950年,北京市组织群众、干部就完成了6个下水道系统的修整工作。龙须沟由改造前的恶臭漫天到改造后的干净整洁,让龙须沟居民喜笑颜开。1951年,除了修整好其余16个下水道系统,还修复下水道220余公里,新建下水道80余公里,疏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1953年,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下水道建设也迅速展开。新建城区开始按照雨污水分流制度建设排水管道,确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体制。至今,在北京老城,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排水系统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城市下水道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8年伦敦大恶臭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进行下水道建设的优势。
2024-04-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大多数罗马人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伴有祭祀神的仪式。

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为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为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及其讲究,就连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及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

—摘编自田丽霞《试论共和国末年罗马人饮食文化与社会现状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饮食文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饮食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4-08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帝国道路建设,行省总督要在任职期间保证该行省城市之间的道路畅通,对连接行省和帝国中心的大道维修与建设格外关注。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罗马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境内的道路网可到达每一个角落,到达罗马人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境内所有公路的总长度绕地球一圈还有余——共9万多公里。”罗马道路修筑最初是为军事征服目的服务,因此修筑时注意安全性。当道路在山区通过时,一般修筑在地势较高处,以避免敌人由高向低的突袭。

——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元代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通达各边疆地区。元政府建立驿站,是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驿站每60里左右设一站,过往使臣或王公贵族需持有圣旨令牌或铺马圣旨,同时有官府出具的证明文书,方可在驿站换乘铺马,并享用政府提供的首思(按例分到的食物)。由于元朝驿站也设有水站,大都的货物通过大运河输送到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亚、中亚以及更远的欧洲。东南亚、印度的香料,西洋的布匹等各种物品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到元朝港口,再经元朝驿站输送到全国各地,为元代的海洋贸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道路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站制度发达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国家道路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
2024-04-0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共和国初期,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一番斗争,成立了拥有全权制定法律的十人团,于公元前451—前450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

公元前445年,根据坎努利尤斯法,废除了《十二铜表法》中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次年,设置具有执政官权力的军政官职位,初为3人,后增至6人,并规定平民也可当选。这是贵族的一大让步,同时也可能出于当时军事上的需要。

公元前367年,罗马共和国通过的《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须由平民担任,成为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的一个里程碑。

公元前326年,罗马共和国通过了波提利阿法案,禁止以人抵债,实际上废止了债务奴役制。

公元前287年,罗马平民举行最后一次撤离。而后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颁布了一项法律,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对贵族斗争胜利的影响。
2024-04-0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表明,法律在两河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河流域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王权和法典的重要思想是保护城邦中的贫弱公民、孤老鳏幼以保证城邦平民阶级对国家的效忠。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契约存在,它的目的是作为证据防止反悔和欺骗的法律效用。在重大案件裁判时,最常见的是河神,即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则无罪,反之则有罪。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献除法典外,还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合同、契约,其法律思想对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姚文振《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文明探究》

材料二   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依法生活,即法享有绝对权威。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武力扩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攫取巨额财富,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以小作坊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在帝国各地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罗马法的繁荣与自然法的繁荣是交相辉映的。罗马有法谚曰:“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法学家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法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罗马重视法律建设的根本目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国治理惯性在罗马帝国时期并未消失。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中央与行省的高级官员总共为150人到200人左右,即使到了3世纪早期,这一人数也才达到350人左右。绝大部分帝国地方的行政工作,罗马人都交给了自己的地方代理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包括授予公民权、财政、税收、司法、宗教崇拜、建筑工程等一系列与城市直接相关的问题。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在司法问题上,只有涉及金额超过一定限度,或者事关公民的生命时,才会上诉到总督或者皇帝那里。”在城邦众多的帝国东部,本地的市政自治机构仍然被继续维持下去。在城市比较稀薄的西部,统治者则默许本地的部落贵族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政治结构,并将周围的土地与社群分配给这些贵族。英国史学家芬纳说“帝国的官员只是附加到遍布帝国的自治共同体之上的上层结构”。

——摘编自(意)弗朗切斯科·德·马尔蒂诺《罗马政制史》

材料二   两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以来,封国势力和豪强势力不断遭受打击和削弱,王朝的统治标准逐渐渗透到帝国每一个角落,所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虽有夸张之处,但始终是汉朝诸帝追求的政治目标,地方官吏如果擅自更改或假传中央命令,可能面临最高死刑的惩罚。西汉王朝强盛时期,郡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03,下辖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587,至东汉时期,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仍然有1180。县以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三老地位较高,通过榜样示范和宣讲宗法伦理使得统治者意图自然而然地传到基层民众的圈子里,从而达到控制乡里人心的目的。据统计,两汉时期,中央加郡县官员数量竟高达到13万到15万之间。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地方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地方治理不同于罗马帝国地方治理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