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概况   

阶段时间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
兴起时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洲首先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中心,然后从东向西,逐渐扩展到西亚、北非……在拉丁美洲, 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独裁统治……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加上原有的独立国家,亚非地区独立国家已经达到30个。
第二阶段
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突出表现为非洲诸国掀起独立高潮,并主要以和平方式取得独立。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仅有6各民族独立国家,到60年代,共有32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
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斗争的重点从争取政治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用经济发展巩固政治独立;斗争的对象从反对美帝国主义转向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成为反对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在非洲,1990年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在拉丁美洲,有10多个殖民地相继独立;在亚洲,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救国战争取得胜利……
第四阶段
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主要表现为世界进入多极化发展时期,发展中国家加强了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团结,成为重要的一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达90多个,加上战前独立的36个国家,目前,共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大大扩展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进一步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政治,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吴玉才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从国家独立与时代变迁的角度,任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阶段进行解读。
2023-05-30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殖民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历史潮流面前,殖民主义宗主国被迫从殖民地国家撤退的过程。随着英国在1956年苏伊士危机中的失败,英属殖民地独立运动掀起了一个新高潮。从1958年到1968年间,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遍布亚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仅在非洲大陆,从1960年到1968年间,就有15个英属殖民地获得独立。沉重的防务开支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英国财政雪上加霜,而镇压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巨额战费又掏空了英国财政部的每个口袋。到1968年,大英帝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了。

——摘编自贾健《英国“非殖民化”进程是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增长策略的失败,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非洲的粮食危机使第三世界几乎全面陷入困境。经济学家主张过于侧重工业化的国家,应当重视工农业的平衡发展;把出口鼓励和进口替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结构上,不应停留在劳动密集的生产,而要适时发展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国际劳工组织则提出“基本需要论”,主张注意改进生活的基本需要条件,包括充足的食物、住房等家庭生存的最低需要,以及安全的饮用水,公共卫生、健康及教育设施等必要的公共服务。

——摘编自贺光辉《第三世界发展理论与援助功能的演进(1950200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进英属殖民地“非殖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2)综合上述材料,对20世纪60、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
2023-06-20更新 | 339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边疆危机,清朝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机构,在边疆地区逐步推行与内地一体化的政策,力图通过设省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1884年新疆正式设省,1907年改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行省。这些措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定边陲起到了积极作用。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政府筹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边疆地区,民国时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设省。抗战期间,边疆地区的自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清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没有真正担负起抵御外来侵略的责任。尽管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却无法改变国土沦丧、边疆内缩的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贯彻《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摘编自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历史上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历程。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以后,广大亚非拉民族和国家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殖民帝国相继瓦解。许多学者将此过程称为“非殖民化”。大多数西方学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国所采取的、让予殖民地取得独立的主动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在谈到殖民帝国瓦解的时候,大都强调的是“民族解放运动”,而很少使用“非殖民化”这一概念。最近,我国有些学者提出“非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非殖民化”实际上是殖民国家在被迫撤出殖民地的过程中采取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

—摘编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3)依据材料概述关于二次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原因的不同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