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了解史学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下表是部分学者对新兴国家发展进程的论述。

论述学者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态势虽然越来越突出,但主要还局限于经济领域。短期内,新兴国家还不具有主导世界,甚至地区秩序的能力。新兴国家发展到现阶段,如何解决民生和公平公正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战略性课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
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经济景气将会终结,而在高增长时期埋下的一些祸根很有可能会加倍爆发出来。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西方发达国家“正力求通过非常艰难的改革来寻求突破,尽管现在还没有看到成果,但一旦真的找到了解决的途经,很可能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高祖贵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新兴国家之间一是很难集团化,二是很难使合作紧密化,三是不能排除冲突的关系进一步扩大。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兴国家是一个概念,但彼此之间合作,包括能够将这种合作变成彼此政治资产目前还只是个概念,而不是事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峰

——摘编自尚前名《新兴国家崛起是大势所趋面临内外挑战不可忽视》


指出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阐述。(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德才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硬核提分(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最深刻的影响是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德、意因战败而退出争霸的舞台,英、法虽跻身战胜国之列,但付出了沉重代价,它们不仅没有像在一战中那样掠取到新的殖民地,连原有的殖民统治也岌岌可危。战后不久,冷战把欧洲推到了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西欧国家凭借单个国家的力量不仅无力与美苏较量,连生存都成问题。西欧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需要联合起来求生存、求发展。因此,经济复兴与联合成为欧洲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摘编自姜南《浅析战后欧洲一体化理论》

材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1991年冷战结束之前,中国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和外交实践被美苏两大阵营二元化。冷战结束后,中国对东南亚更加自觉的整体认知和外交实践快速兴起。从发展历程看,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大致以东盟为基准,分为三个层次,即东盟、东盟以内和东盟以外。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克服了种种地区合作的知行难题,形成知行共同体,在促进双方关系的基础上,优化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东南亚地区秩序。中国与东盟合作蕴含了双方进一步升级合作并优化地区秩序的新机遇,实现与东盟合作的升级,共同推进包容性地区秩序的构建。

——摘编自翟崑《克服知行矛盾:中国—东盟合作与地区秩序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欧洲实行联合发展策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相比,中国一东盟加强合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3-08-29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以后,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政府早年所颁布的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性法令已严重束缚经济的自由发展。同时,随着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强,关税保护制度已成为海外市场的障碍,为经济发展“松绑”已成为形势的需要。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经济发展。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7811785年的年均1369.3万英镑,增长到18661870年的6924万英镑。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巴西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导致的国际贸易萎缩及二战带来的外部条件变化,迫使巴西加速发展原先需进口的本国工业消费品。二战后,巴西政府开始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不仅对汽车、钢铁和家用电器等基础工业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制定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19561961年,巴西政府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包括5个部门30个项目的目标计划,建立了汽车、造船以及重型电机等制造业。同时,钢铁、重化、造纸等工业部门也取得很大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靠国家高投入、高保护和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推进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巴西民族工业失去了发展活力,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为此,巴西政府决定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模式。19681974年巴西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0%,被誉为“巴西奇迹”。

——摘编自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巴西工业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西工业化不同于英国的原因及其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1倍。部分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发展变化较为显著,尼日利亚政府用石油收入兴建了炼油、钢铁等工业以及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国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科特迪瓦没有有利的资源条件,只能生产传统的经济作物如咖啡、油棕等,但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科特迪瓦也因此一度被誉为“西非经济的橱窗”。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失去发展的10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1.4%。20世纪80年代,非洲饥饿人口达1.5亿,每年约有500万儿童饿死。据世界银行统计,1970年非洲外债总额为132亿美元,1980年增至1269亿美元,1990年又增至2720亿美元,相当于非洲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90%。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拉美大多数国家开始出现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等现象,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种矛盾的激化下,军人政府相继上台,但是工业化、现代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例如,长期忽略农村中的土地改革,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分化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发育畸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又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拉美各国债务严重失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不断攀升,国际贸易的“剪刀差”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洲经济困难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当今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因素。
2023-07-24更新 | 115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