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塞缪尔认为,任何文明都必然会经历兴起、发展、鼎盛、衰落等若干阶段。鼎盛时期的西方文明曾掌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土地,但是鼎盛同时也意味着衰落的开始。塞缪尔指出,西方文明用了400年到达鼎盛,其鼎盛期是在1900年前后,如今西方文明在全球的经济、人口、土地、军事力量等方面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复当年,西方主宰世界的时代正在逝去。今天,全球最大的7个经济体中,有4个非西方国家。随着西方经济的相对衰落,其文化的吸引力自然而然也会消逝,就好比随着苏联经济的萧条,其制度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也消失了一样。塞缪尔预言,即使不是在21世纪初,也会是在21世纪中叶,西方文明就会失去其已经持续了200年的主宰地位。

——摘编自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某一认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0年8月2日,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美国第一个宣布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随后派国防部长切尼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活动,说服这些国家同意美国派兵前往。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执行“沙漠盾牌”计划,向海湾大举增兵。头一个半月,派往海湾地区的陆海空兵力为20万。11月10日,布什又宣布再增派20万部队……按照美国说法,是要保卫沙特阿拉伯安全和恢复科威特主权。由于美国长期支持以色列打阿拉伯人,令整个阿拉伯世界很反感,即使是一些亲美的阿拉伯政权也不敢接受美国驻军。而现在美国以反对伊拉克侵略为号召,高举“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把握战略时机,堂而皇之地把40万军队开进沙特并封锁海湾,还获得了80多个国家参加支持对伊拉克制裁。一贯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的美国从未如此风光,但说穿了就是出于维护其在这个地区的战略利益需要。

——摘编自程林胜《世纪末大震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024-03-03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崛起困境”,它与“安全困境”相似,但不完全等同于“安全困境”。“安全困境”强调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相互恐惧的关系,而“崛起困境”则是在此基础.上崛起国家在扩展体系影响力的过程中所必然遭遇体系施加的限制,承受较大的安全压力。就如同修昔底德看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雅典势力的增长,引起拉栖代梦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相应的论点,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晰、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卓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们认为,工业化及市场的全球性扩展使得国际体系的所有部分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18世纪末到1945年左右,是西方殖民式国际社会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续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西方全球性国际社会阶段。这两个阶段都代表了“有中心的全球体系”的形式,其中“有中心”意味着发展高度不平衡。而这种国际权力模式自21世纪以来变得更加均衡,不再只集中于一小部分国家,愈发具有融合性特征。

——摘编自英国学者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

材料反映了两位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相关认识,请对学者的部分认识或整体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11-23更新 | 83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体系的历史分期(18402008

时间节点资本主义的性质权力的组织形式资本/货币汇兑
1840金竞争性/工业霸权/民族国家受限/金银复本位制
1870竞争性/金融帝国/权力较量自由/金本位制
1914竞争性/金融国际对抗/民族国家债务/货币无序
1945嵌入式/工业霸权/多边组织/民族国家/全球政治组织受限/固定汇率
1979嵌入式/金融单边主义自由/浮动汇率
2008多极化多边制度/全球治理?竞争/协调管理?

——摘编自(法)雅克·米斯特拉尔《货币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表内容,请以新的时间尺度划分历史分期、概括各时期国际体系(或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并选择其中一个时期进行历史解释。
2021-11-30更新 | 624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全国乙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3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影响国际合作的基本要素有“世界观、能力、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摘编自穆涛《丝绸之路是世界观》

材料二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希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经各国代表谈判达成协议。

——摘编自《关贸总协定序》

材料三


——《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唐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融入世界”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7年达成《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三的系统框架,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通过加入全球市场提升自身国力,又以自身优势助推国际体系的完善发展。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自身创造的有利条件,并阐述中国是如何以“中国智慧”助推世界的发展的。②美国在二战后基于自身做出的战略定位,着力于构建自己的宏图霸业,其过程受到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并分析美国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设想、抹除道路上的阻碍因素的。
2022-10-3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百年变局”的讨论

2002年,美国学者查尔斯·库普乾911”恐怖袭击只是刺破了冷战结束和西方胜利所带来的安全感,对美国的霸权没有任何影响。崛起的挑战者也不是中国或伊斯兰世界,而是欧盟,一个正在整合欧洲各民族国家优质资源和历史野心的新兴政体。美国时代的终结不仅是美国优势地位的终结和向多个权力中心世界的回归,而且与工业时代的终结和数字时代的开启同步
2008年,法里德·扎卡利亚过去500年来世界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即西方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崛起和当下正在发生的“他者的崛起”,世界正在步入“后美国世界”和“后西方世界”
2014年,约翰·伊肯伯里不认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会带来新价值主张的观,点,认为开放和对规则的认同是东西方的共识。在国际自由主义的诸多主张中,开放性与流动性正是中国所呼吁的
2018年,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评论家罗伯特·卡根1945年之后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偏差,世界秩序将重回20世纪30年代,重回历史,重回丛林世界
2020年,中国学者刘德斌“后美国”和“后西方”世界的前途取决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形势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何找到最大的利益公约数。中国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与美国的竞争与合作,还取决于自身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百年变局中中国面临的真正挑战,也是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战略机遇

——摘编自刘德斌《百年变局中的历史转换与战略机遇》

从上述关于“百年变局”的讨论中提取三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写一份分析报告。(要求:信息准确解释合理、史实充分、结论具有现实意义)
2022-07-1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暑假必刷卷01-2022年新高三历史暑假必刷卷(新高考地区适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剧变,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二   随着冷战的发展,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以打破美国的西方前主地位为其特色的法国的“戴高乐主义”,以及以突破美国战略限制为其特点的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表明西欧对美国的勇心倾向正在发展,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路线,但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两党两国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日益发展,当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内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候,全世界也看到了一个潜在大国的崛起,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此后的不结盟运动及77国集团的应运而生,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设计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结束后,长期受两极格局抑制并被摒弃于世界政治中心之外的各种力量的能量被充分激发,在全球政治中的活跃程度日渐增强,这些力量逐渐形成国际政治中新的权力中心。由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的维度和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互动作用的不断增强,这些力量在当代国际政治中越来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抗衡大国的权力和影响。因此,美国学者理查德哈斯认为:“冷战时期的两极割据不单单让位于多极化,而是过渡到一种复杂的状态中。在这状态中,国家和非国家行为在许多情况和条件下互相作用。”

——摘编自孙建杭《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新特点》

材料二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与否,主要看大国关系及走向。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有美、日、法、德、英、俄、中。美国企图独霸全球;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同时法国更提出多极化;日本虽然依附于美国,但多极化心态不言自明;俄国已趋稳定,抛弃了原苏联冷战思维,强调有俄国一席之地的多极。虽然,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和平”的神话,但经济全球化丝毫不妨碍国家间的竞争。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世界格局转变的漫长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摘编自李文亚《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影响。
2022-09-28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