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社会,个人都依附于某种天然的共同体,包括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天然共同体和拟制的血缘共同体。最初的人类还没有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非常之弱。个人完全融于天然的共同体里面。当国家产生后,国家就分享了个人的认同和忠诚,削弱了个人对部落、氏族等天然血缘共同体的认同与忠诚。有了国家之后,氏族和部落就由贵族来代表,个人依附于贵族,贵族再依附于更大的贵族即国王。个人与部落的关系演变成“家族(个人)——诸侯(贵族)——国家(国王)”的关系。秦晖讲的中国的“周秦之安”是削弱了贵族,除掉了贵族这个中间隔层,无数的小共同体(家族)被官僚制整合进大共同体国家之中。社会组织向西极分化,一极是强大的国家,另一极是底层无数的家庭或家族。虽然也存在着其他一些中间组织,但作用有限,一般是辅助性的。

——摘编自丛日云VS秦晖:《走出帝制和人的现代化》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发展成熟,是中国古代审计发展的巅峰。比部设于刑部之中,与财政部门完全隔离,财审分离彻底,拥有司法权并配备多位专门的官职,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得以保证。三省六部制的完全确立优化了官僚体系的内部控制,皇帝也重视比部审计,就连皇室用度都要经过比部勾检。……两宋官制,职官分离,与前代有很大的区别。宋初围绕中央集权进行了不少革新尝试,试图在中央机构内部建立起财计管理与财计监督两套班子,进行更直接更经常的审计监督。北宋时,天下财计归三司(亦称三部,即盐铁、度之、户部)三部各设勾院,负责“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帐籍”。在三司勾院之外、三司之下,还设有一些机构执掌审计职审核军费支出等。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审计职权较前代分散,并且这种财审合一的内部审计体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吕品:《从国家审计演变看古代中国国势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晖关于“周秦之变”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宋审计制度与隋唐时期相比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表

时期特色
先秦时期.“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日:"肉食者已虑之矣,藿(豆类作物的叶子)食者尚何预焉?”
汉初《淮南子》认为“口好味,接而说(悦)之,不知利害",是属于“嗜欲”,“重于滋味'是一种“邪气”
魏晋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到了唐代,稻米又取代了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席地位,麦类在唐后期又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稻、麦、粟这样的主食结构。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5更新 | 378次组卷 | 8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社会,继承人往往都是代表先祖人格来取得继承身份的,他们具有浓厚的宗祧意义的身份。虽然其继承制度是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的统一体,身份继承却是人们关注的大事,嫡长子、嫡长孙获得从祖先那得到的身份,成为家族祭祀的主导者,其余诸子按附加年龄的次序来继承。汉代继承人在被继承人生前就可以受爵,《二年律令·傅律》就记载“时父定爵仕(士)之”,父亲生前就制定好由其继承人承袭自己的爵位。在特殊情况下,汉代寡妇、被弃女等特殊人群的继承权还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置后律》就记载“寡为户后,与田宅”,但若继承人未履行赡养义务的,《二年律令·户律》也规定政府可以剥夺其继承权。

——摘编自刘东山《汉代家庭继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虽然罗马人对传统遗嘱优先的继承原则十分重视,但在《十二铜表法》中,也明确规定了无遗嘱继承人的法定顺序,按照第一顺位、第二顺位、第三顺位的次序依次替补进行,还规定如果儿子的身份发生变化等,但只要不改变自由民、市民的身份,就不妨碍儿子对母亲遗产的继承,《十二铜表法》最初还规定男女有平等继承权,共和国晚期的妇女则被予以一定限制。在罗马共和国中期,非婚生子女也允许被继承人指定为财产继承者,并按照被继承人的意愿进行法律效力上的继承权分割。

——摘编自王砚文《秦汉与古罗马财产继承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代与古罗马共和国家庭继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家庭继承制度兴起的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继承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020-12-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法。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

材料二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的家风著称。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建国初,儿女们得知父亲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

——摘编自郝建良《做官就要做“焦官”——从<谢觉哉家书>看家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社会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017-10-26更新 | 941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1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概况
   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父子之序、长幼之伦”的观念。
   形成重孝风气,在财产继承上无论嫡庶都拥有同等的继承权,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家学”逐步兴起。
   私塾兴起,礼法文化下移至普通民众;唐朝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并规定60岁以上免除赋役负担;唐朝中叶以后,流民大量增加,家庭较为动荡,
宋元强调父为子纲,妇女守节、“不事二夫”;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由之前的“北盛于南”转变为“南盛于北”。
明清择偶不仅要求“门第相当”,也“论财”;妇女裹小脚风气盛行;男孩在6岁左右一般要入塾读书,教材为“四书五经”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提取有关我国古代家庭变迁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