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重点比较内外服与分封制,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发展脉络,掌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具体内容
脉络形成:夏朝________制→商朝________制度;发展:西周________________二者互为表里
瓦解:春秋贵族等级________制开始瓦解→战国;封建________制度开始产生[如郡县制、官僚制等]
主要政治制度中央:君主制[君主世袭权力不绝对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如君主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宗法制
目的解决分封制的________问题
标准依据父亲血缘划分大小宗
[核心是________制度]
[大宗小宗是________的]
用途大小宗获得不同政治权利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作用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本质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地方:分封制[内外服→分封制体现中央集权趋势但未达高度集权程度]
分封背景武王伐纣商亡周兴;金石并用、刀耕火种
分封主体国家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直接控制________________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周天子有________关系的________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分封国家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士]如晋国燕国鲁国齐国宋国
权利义务诸侯享有统治权如________;人口;服从政令承担义务如勤王朝觐和贡赋
分封结果巩固统治疆域扩大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融合;后逐步________
特点权利相对分散尚未________;政治权力分配与________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血缘浓厚];神权浓厚人文兴起

2022-10-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宗法分封为基础、成熟国家的政治关系,而秦建立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集权国家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     
A.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D.血缘亲情观念逐渐淡化
2023-11-16更新 | 15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即墨区、城阳区、胶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提取材料二信息,简要论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一观点。
【知识归纳】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
朝代制度(措施)层级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
西汉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前期设有封国,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划分州,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郡、县两级
东汉晚期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州、郡、县三级
隋朝精简地方机构州、县两级
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成为一级行政实体;设置节度使道、州、县三级
宋朝改道为路,府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路、府、县三级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明太祖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抚、巡按省、府、县三级
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级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省、府、县三级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在演变过程中,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与制约,地方则要求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对地方的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比如刺史、州、行中书省、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基层管理的地方化。
2.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但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此中央派出机构往往承担事权统一的角色,最终固化为正式行政机构。
(3)沿袭变革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区划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2023-07-2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三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四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以上材料都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五   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内部则分为富裕贵族和贫困普通成员两个集团。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氏族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氏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的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的国家应运而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主题二 早期国家

材料六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七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材料八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

材料九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华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联。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概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现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四,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与积石冢和良渚古城城墙反映了什么现象?
(5)根据材料五,国家产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何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7)根据材料七,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8)根据材料八,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能力提升*
(9)根据材料六、材料七并结合夏商政治、经济、文化,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九及所学,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3-08-01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01·纲要上第0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西周君主继位序数、谥号、姓名与世代序数之考察。据此推知,西周时期
继位序数谥号与姓名世代序数继位序数谥号与姓名世代序数继位序数谥号与姓名世代序数
1武王(姬发)5穆王(姬满)9夷王(姬燮)
2成王(姬诵)6共王(姬翳扈)10厉王(姬胡)
3康王(姬钊)7懿王(姬囏)11宣王(姬静)
4昭王(姬瑕)8孝王(姬辟方)12幽王(姬宫涅)十一
A.宗法继承以嫡长子为主B.王位继承方式出现变化
C.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D.天下共主局面逐渐形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

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举出一个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例子,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诸侯之间的外交辞令中,“父”被用于年龄较低贵族对年龄较长贵族的称呼。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这是“父”的进一步泛化。这种变化(     
A.体现了儒家伦理体系的内涵B.表明礼乐制延伸至底层
C.说明社会宗族推进社会变革D.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