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详细了解了某地情况后表示:“这种政权性质,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实际上是基层组织,这叫政社合一。”毛泽东此论旨在(       
A.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B.实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推广人民公社化运动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 . 1958年3月15日,毛泽东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谈话说: “现在报纸宣传报道上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这一谈话(     
A.旨在用舆论解决经济高速度问题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C.缘于“大跃进”出现了错误的倾向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2024-04-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58年9月,国务院决定自1959年起中央按照“总额分成,一年一变”核定地方收支,地方收入不再按照不同类别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地方支出也不再区别地方正常支出和中央专案拨款支出。该决定(     
A.是“左”倾错误的表现B.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C.把地方财政统一到中央D.旨在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2024-04-17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五) 历史试题
4 . 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A.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孕育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C.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1957年,全国妇女先进工作者人数为10.2万人,1958年增加到28.1万人,1960年更是达到103.6万人,她们中的很多人都走向了基层领导岗位。这(     
A.表明妇女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B.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体现了社会习俗和生产关系的变革D.促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2023-11-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从1960年夏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粮食供应紧张局面。1960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了23.7%,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了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了70%。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B.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C.苏联的背信弃义D.重工业的畸形发展
7 . 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的工业产值要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6月,中央又在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的基础上,提出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党中央此举意在(     
A.调整“大跃进”运动期间国民经济比例B.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成功付诸实践
C.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协调各地的矛盾D.大办地方工业协助国家实现工业化
8 . 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对生产关系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政策,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同时又普遍采用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上述做法(     
A.适息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C.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D.反映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愿望
9 .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11-29更新 | 344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