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 . 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一度出现了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个体工商户有明显增长,其中还出现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场”的较大的个体户手工业和手工工场。这些变化(       
A.是推行“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B.响应了当时经济“八字”方针
C.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入D.因反右派斗争而受到了冲击
2023-12-02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1957年,全国妇女先进工作者人数为10.2万人,1958年增加到28.1万人,1960年更是达到103.6万人,她们中的很多人都走向了基层领导岗位。这(     
A.表明妇女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B.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体现了社会习俗和生产关系的变革D.促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2023-11-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57年,湖南部分企、事单位私自招工9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邵东县杉树坪乡150多个农民到湖北要求加入当地的建筑队。同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劝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指示》。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农村劳动力B.农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C.二元制经济结构带来的客观差异D.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
2023-11-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口号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以下这些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五讲四美三热爱”
③“依法治国,依宪治国”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④②③B.④②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2023-11-24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7 . 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有一段顺口溜:人民公社通天道,社会主义是金桥,拔掉穷根栽富苗。蓝脸老顽固,单干走绝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缸醋。这段顺口溜反映(     
A.农业改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B.农村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了所有制变革D.当时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023-09-2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如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A.人民政权的巩固B.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D.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是1958年亚明创作的《货郎图》,货郎站在左边两轮小货车旁,买货的农村女性穿着江南传统服饰。该画体现了(     
A.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C.个体商业获得了较大发展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10 . 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许多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B.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
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D.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