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2 道试题
1 . 上海从1959年开始,出现了如下表所示的用工单位退工情况。这表明当时(       
合计正式职工家庭妇女
1959年上半年6.55万3.39万3.16万
1961年第三季度10.1万6.6万3.4万(含少量临时工)
1962年上半年20.48万15.4万5.08万

A.妇女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B.基层行为与宏观经济政策相悖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艰巨D.技术革命是影响调整的主要因素
2 . 下表是国家计委对原定的1961年计划所作的调整,造成该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基本建设投资粮食
调整前167亿1900万吨4100亿斤
调整后87亿850万吨2700亿斤

A.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B.左”倾错误的结果
C.政府收缩发展的战略D.新的调整方针的提出
2016-05-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
3 . 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
A.中共八大召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4 . 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 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这一时期国家精简城镇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B.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
材料二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2)材料二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及原因。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3)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2016-11-21更新 | 9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12月(第三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
6 . 该图反映的是1958~1965年全中国的粮食产量(万吨)。引起1960年后粮食产量回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④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B.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④
2016-11-18更新 | 2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7 .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下列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倾冒进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8 .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C.党的八大胜利召开D.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2016-11-18更新 | 8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卷
9 . 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10 .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龙羽《中央政府与西南地区的民族发展》
材料五
1945年重庆与四川、西南、大后方工业比较表
项目
重庆
占四川百分比
占西南百分比
占大后方百分比
工厂数
1690(个)
60
51.5
28.3
资本
272.6(法币亿元)
57.5
45.6
32.1
工人
10.65(万人)
58
47.9
26.9

材料六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处西南的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
(3)根据材料四分析,明清两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上有何区别?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二者的社会文化底蕴有何不同?清代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有什么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五说明重庆在当时大后方工业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主要特征;归纳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11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一中2010级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文综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