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1年初,党中央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方针。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改基本核算单位由人民公社为生产队、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一些地区曾推行包产到户,但被废止。工业方面,大力压缩基建、降低发展速度。1963年后,加快发展轻工业,并多途径提高技术能力、产品质量,进行“充实、提高”工作,采取措施重建了高度集中的中央管理体制,改变了1958年经济权力下放造成的混乱局面。在毛泽东“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指示下,借鉴资本主义托拉斯形式,组建了一批国有大集团,并取代政府机关直接进行经营管理。196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与195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0.1%,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影响。
2024-04-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2 . 【历史研究】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方历史编纂普遍采用源自《圣经》的亚述——波斯——希腊—罗马四大帝国的分期法。1566年,法国让·波丹发表《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通过分析人性和自然地理因素,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东南方民族(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占优势的阶段,特点是笃信宗教,富于智慧;其次是希腊和罗马居统治地位的阶段,特点为城邦国家、殖民扩张、法律制度;最后是北方诸民族领先的阶段,特点是战争和科学技术。人类在许多方面的现代性意味着对旧东西的改进。此外,他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作用,影响了孟德斯鸠等人的历史书写。

——摘编自张广智《瀛寰回眸:在历史与现实中》

材料二   国内史学界关于世界历史分期的主流观点之一

内容代表作
观点①史前至5世纪后期:世界上古史。
5世纪后期至1640年:世界中古史。
1640年至1917年:世界近代史。
1917年以后:世界现代史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
史》(196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让·波丹历史分期法形成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让·波丹和国内史学界历史分期法的主要依据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内史学界历史分期法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4-04-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新高考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3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的现象十分常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人口迁移概况统计表

时间概况
19531957东部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迁移。从各省人口净迁移来看,19531957年,作为当时全国重要人口迁入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净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仅19541957年就净迁入112.8万人。
19581960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200万人;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
196119651961年,国家要求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动员回乡。短短数年,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口迁移就完成了一个由农村迁向城市又转变为由城市返迁农村的“U”形迁移周期。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129万人。
1966198319661978年,受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
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当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转移。这一阶段人口迁移仍主要延续改革开放前的趋势,年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
1984200019841993年,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迁移流动逐步发展到向各级城市甚至东部大城市迁移流动,其迁移流动规模及强度也呈渐趋扩大、增强态势。这一时期,省际自发迁移人数也大致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1995年总迁移人口大致为1300多万人,省际迁移人口为350多万,2000年二者分别增加到3200多万人和1000多万人,分别增长了约1.89倍和2.41倍。

——整理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阅读材料,以“人口与时代”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4-0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61年,在刘少奇等人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1962年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这些措施(     
A.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B.在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致力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D.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完全否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际粮食市场上,每斤大米大约相当于2—2.5斤小麦。据统计,中国在1961—1965年期间共进口粮食547亿斤,出口127亿斤,在这出口的127亿斤粮食中,除了少量的大豆、杂粮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大米。中国此举(     
A.促使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D.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61年,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多项工作条例,提出在不改变党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对地方、基层、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分工作了明确规定,一定程度上实行党政分工合作,改变以党代政的状况。这些工作条例的出台(     
A.健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B.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
C.解决了政企不分的弊端D.配合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2024-03-21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手工业,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个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和助手…过多过早地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于生产反而不利。”这一规定(     
A.清除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B.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8 . 1960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指出:“要研究手工业合作社的合并、升级,哪些是符合需要的,是合理的;哪些是公社工厂的生产可以代替的,哪些是不能代替,需要退回来;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要做深入了解、全面分析、通盘考虑。”由此可知,李富春主张(     
A.积极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B.减少手工业的公有制成分
C.立足实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D.全面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60年,中共永嘉县委《关于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和干部参加劳动的通知》规定,全县脱产干部除极少数年老体弱者以外,每人全年至少要有1个月以上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县级机关干部要有1-3个月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公社干部要有2-4个月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这一规定(     
A.有利于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B.体现出党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树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D.旨在提升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4-01-1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高三大亚湾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62年,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提出分田到户,即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土地重新分配给一家一户,变集体经济为个体经济,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陈云提出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思路
B.该主张为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在全国实施和推广
D.分田到户的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恢复经济
2023-12-16更新 | 4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