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重视城乡关系的协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联结城乡、开展革命的重要机制。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大批“特派员”派驻乡村,发动农民参加国民革命,由此开始探寻农民动员的系统性战略。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推行巡视员制度,下派巡视员到各县乡指导工作,定期向中央汇报情况。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种形式的工作队机制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与实施政策的利器。

——摘编自[美]裴宜理《工作队:苏联经验的中国化》

材料二   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起来。”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从1958年起,严格的人口流动限制、农产品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等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城乡隔离分治局面。

—摘编自王大伟等《中国百年城乡关系: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乡融合发展》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文明距乡村社会非常遥远,却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心态和价值观,世代相袭的农人一扫离乡悲情,将“出走”看作成功的标志和家族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进程,它的始发者不是机器,不是商业活动,而是一个个离乡出走的脚步。

——摘编自李小江《梦中飞地:城乡夹缝中的性与女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实施乡村工作队机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乡关系变化的原因。
(3)你是否赞成“中国的城市化最早是从‘心理’开始的”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2023-11-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名校统考(11月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

材料三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

流向

人数(百万)

1953——1961年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年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