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概况

时间著名企业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
1912-1927荣氏茂新面粉厂等面粉出口量从1914年的7万担增加到1918年的200万担,1920年更高达396万担。1914-1921年间,华商新办面粉厂100家。1922年面粉出口跌至13万担。直到1925年外资工厂工人罢工及抵制英、日货浪潮,面粉业走出低谷,继续发展。
1912-1927张謇的大生纱厂、周学熙的华新纱厂等华商纱厂资本从1913年的1423万元急剧上升至1921年的9842万元,猛增6倍。1922年后的情况与面粉行业极为相似。
1925范旭东创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碱厂。其产品红三角牌纯碱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进入日本市场,还打破了英国卜内门洋碱对东南亚市场的垄断。
1925上海华生电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投产华生厂生产的华生牌电扇和亚浦耳厂生产的圆形绕丝灯泡畅销国内市场。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三架马车”的视角解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投资变化的情况

1953~19571958~19621963~1965
投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
投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
投入其他部门资金(%)53.733.733.6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投入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08-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保罗·肯尼届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两个都答只判阅第一个)。
I.结合史实,概括中在时期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II.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II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20-02-0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